|
我所见美国公民的纳税意识 日期:1999-02-04
【新税网北京02/04/99信息】 前几年,我到美国拉斯维加斯参加一个
国际会议。会后,受公司一位老总的委托去华人商店买钓鱼杆。一进店门,首先
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大牌子,上边写着:售价=70%物价+30%税价。我选上
一根钓杆,老板迎上来十分热情地说:“32美元一根,其中物价22.4美元,
税价9.6美元。”老板祖籍宁波,乡音未改.“能少一点吗?”我笑着问他,
“当然可以,物价少40美分,税价不能少的。”我心里笑道:那钱又没打记号,
谁知少在哪儿呵!后来看得多了,才知老板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这就是说照章纳
税是公民的义务,是雷打不动的。从拉斯维加斯的华人商店,到纽约、华盛顿、
巴尔蒂尼的唐人街,我所见到的商店里都挂有物价加税价那样一块牌子。“税”,
这个在国内令人有点不舒服的字眼,在这里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了人民生
活的一部分。
有一天,我在纽约国际贸易大厦门口的过道上,碰见一位60多岁的上海老
太太。她推个小车摆小摊,卖电池、打火机、纽扣一类。老人家见了我们分外亲
切,便拉起了家常。我顺便买了一只像蜈蚣一样扭动的小玩具,要价1美元。“
老人家,蛮贵,相当国内8块多哩!”“不贵,侬不晓得,50美分买来的,只
赚25美分。”“还有25美分呢?”“缴税啦。”老太太说的很平静,我却又
被这个“税”字刺了一下,心想:老人家小本生意,还纳这么多的税?”她看着
我大惑不解的样子,便慈祥地笑了,并聊起她摆摊缴税的故事。老太太有一个儿
子及儿媳妇,均在纽约的一家科研机构任职,小孙子上初二了,老伴早年去逝,
只剩一个妹妹还在上海。她身子还健旺,又没事儿干,便老吵着要回老家。儿子
说,你闲不住就摆个摊吧,还可以逛逛街散散步。儿子把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并
给她一张税卡,嘱咐随身带着,每月帮她缴税,老太太一看又不高兴了:“还晓
得能赚几个钱?缴税?阿拉不干了!”儿子开导:“妈妈,在美国大家都这样。
你的孙子在这里六岁上学,以后一直到高中毕业,一分学费不交,早晚校车接送,
还免费吃午餐,这都是国家的钱。钱从哪儿来?就是公民缴的税嘛。美国都是靠
税收来建设国家的,来保障公民的福利生活。你卖东西纳税,就是为社会作贡献,
为你的孙子免费上学出力嘛!”一席话把老母亲说服了,“儿子说的在理,应该
缴,应该缴。”
后来,我们同中国留学生协会年轻人谈起这件事,都对此深有感触。他们坦
率地告诉我们:美国公民的纳税意识比我们国内要强得多,谁缴税多谁光荣,把
纳税看成是衡量个人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也有偷税逃税的,但那是
社会上公认最不光彩,最不能容忍的行为。他们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比如国会、各州议员竞选,以及总统竞选,最怕“色、贪、偷”三个字,即乱搞
女人、贪污受贿和偷逃税,自知屁股不干净的一般不参加竞选,否则让对手一抖
露出来,“偷鸡不成蚀把米”,弄得十分狼狈。据说,70年代初期,尼克松的
副总统阿格纽只隐瞒了一笔为数不多的所得税,结果丢掉了乌纱帽,一时成为轰
动全国的笑谈。
一位留学生这样郑重地对我说:“纳税人自觉纳税之日,便是国家繁荣昌盛
之时。”在我看来,这是说到要害上了,是恰如其分啊!(zsb99020304050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