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进步与风险投资 日期:1999-06-15
【新税网北京06/15/99信息】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墨西哥金融危机、
东南亚金融风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世界经济可算
是多事之秋。
纵观这10年里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可以看出,以高投资、高增长为
特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生了以金融危机为先导的经济衰退;相反,以
低速度增长,高技术进步贡献为特点的西方发达国家,却持续了前所未有的一段
繁荣。于是有人以可持续增长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经济增长的动力不仅来自于
资源、人力等,更来源于科技进步。
有资料反映,自70年代末到90年代这30年间,美国及西欧等18个O
ECD发达国家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为2.17%,其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据统计,美国飞机、通讯、计算机、医药四个高技术
产业的总产值占全国加工业的15%,净产值占20%,产出投入比在45%左
右,比一般加工业高出10个百分点。从国际竞争能力来看,从1980年到1
995年间,美国技术出口值从300亿美元增长到1300亿美元,占世界高
技术出口份额的25%以上,却一直保持很大顺差,其中计算机软件出口每5年
增加一倍,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出口收入以每年10%的幅度增长。
导致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进步除鼓励创新的科研政策和高素质的科研人员的投
入外,就是巨大的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统计表明,美
国企业对科研成果进行实用技术开发的成功概率是57%;技术成功之后,企业
再对它进行商品化开发成功的概率是65%;商品化成功之后,通过扩大再生产
取得较好的经营回报率的是74%。这也就是说,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过程
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风险投资过程。由于投入量大,既使象美国这样的发
达国家仅靠政府和大企业对科技投入也是这么不够的。对那些为数众多的对新技
术进行艰苦开发的小企业来说,需要金融市场的支持。但由于银行贷款的繁琐和
对于高新技术商品化开发过程中的中小企业的投入回收的担忧,银行的条件过于
苛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风险投资的资本市场,又叫私募资本市场(与
股票市场称为公募相对应)为适应美国高新技术投资的需要应运产生了,且发展
迅速。到1995年,美国私募资本市场规模已从1980年的47亿美元猛增
至1004亿美元,年均增长22.6%。目前,这个市场规模大约相当于银行
贷款余额的六分之一。
私募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有基金、商业银行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企业等。私
募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不是直接向企业投资,而是组成一般合作期为10年的有限
责任合作投资公司(基金),由投资公司再向企业进行风险投资,投资公司经营
管理及投资活动委托一个投资管理公司完成。私募资本市场也同公众股票市场一
样,供需双方也要中介机构的帮助。这个中介除律师、会计师、专业评估师外最
重要的就是投资顾问、负责协助企业寻找投资对象,协助投资公司寻找机构投资
者、协助机构投资者对投资管理人司的业绩和背景进行仔细调查和严格评估等。
在美国数百家投资顾问公司中,其中高盛、美林、JP摩根等20家是最有名的。
私募资本对企业的投资分三个阶段。第一是对企业早期阶段的风险投资。这
类企业大多正在从事技术成果到商品化的转化,这时企业最需支持,但因风险过
大,涉足投资量也就最小,累计投资总额仅占私募资本市场规模的10%左右。
第二是对晚期阶段的风险投资。这类企业大多已完成技术的商品化,企业需要的
是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取得回报。因此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对这部分企业投资
额占市场总额的20%左右。第三是企业已发展到中等规模,处于上市的前夕或
处于重组,进一步扩张的需要,资金需求量也相对较大,对这类企业投资额约占
市场总额的60%左右。
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统计,在整个风险投资中,平均35%的投资亏损,
30%的投资内部收益率在10%以下,但有7%最佳投资的年内部收益率超过
40%,这反映了风险投资的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 (g990612006021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