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为何能成为软件超级大国 日期:1999-05-27
【新税网北京05/26/99】 《经济日报》1999年1月5日发表的田
溯宁《印度为何能成为第二个软件超级大国》一文,揭示了世界软件行业的“印
度现象”。
文章说,尽管1997年印度政局混乱,经济状况也不容乐观,然而印度的
软件业却一技独秀,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1997年,印度软件产业的生产规
模为27.5亿美元,其中国内市场为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出口1
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印度软件的出口覆盖了美国、欧洲、日本、
西亚、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已有250多家大型跨国
公司采用了印度软件,其中不乏像AT&T、花旗银行、通用汽车、可口可乐这
样的著名企业。印度已经成为继美、日之后的世界上又一软件大国。
印度软件业的成功,有它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如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和
通用语言,与西方国家交流不存在语言障碍;劳动力价格便宜,软件成本相对低
廉等。同时它规范的专业培训机制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机制,也为印度软件业的腾
飞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然而软件业作为一个产业要发展起来,仅靠这些是不够的。事实证明,软件
业同其他新兴产业一样,必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介入。我们可以打一个形象的比
喻:政府的政策是适宜的土壤,印度的软件人才是优良的种子,软件开发的质量
控制是专业的田间管理。三者缺一不可,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土壤。印度的
软件公司之所以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出,并蔚然成林,印度的软件业之所以能在
众多产业中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国家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
无论是80年代的拉吉夫.甘地,还是90年代的拉奥,印度政府一向积极
致力于信息产业的发展。为鼓励软件出口,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
如允许出口者选择缴纳关税的方式:产品全部出口的软件厂商可免缴所得税,免
除进口软件的双重税负;放宽对计算机进口的限制、大幅度降低关税;对计算机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不征收服务税;免除商务部管辖下的6个出口区和电子
工业部管辖下的7个软件技术园区的夫税;免除使用本地语言制造的软件产品的
消费税,以促进在国内推广使用等。
同时,印度政府还鼓励软件公司进行技术创新,规定对其两倍于科研费用的
收入部分免除收入税:对设在10万人以下城(镇)的信息技术软件公司免征收
入税和销售税等。
另外,为了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印度政府还规定,凡软件产品全部用于出口
的企业,外资控股可达75%一100%。这在印度外资政策上几乎是绝无仅有
的。从而极大地激发了投资者的热情,1BM、微软、Orac1e和SGI等
大公司纷至沓来,为印度软件业注入了宝贵的资金和技术。
可以这样说,印度政府的扶持政策就像是催化剂,使印度国内的人才优势、
成本优势和文化优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充分地发挥了出来,从而使其软件业实
现了世界上最好的费效比。
软件业的蓬勃发展,使印度更深刻地认识到信息产业的巨大潜力。1998
年3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其施政纲要中明确提出:“本届政府要努力使印度
在10年内成为一个信息技术超级大国,使印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生产国和
出口国之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印度政府成立了“国家信息和软件发展特别工作组”。
工作组成立不久,就向总理提交了有关软件政策的108条措施。这108条措
施在原有政策基础上,对未来10年印度软件业的发展进行了具体规划:对软件
实施零关税、零流通税和零服务税;消除政府对电信基础设施的垄断,开放互联
网络市场,保证到2003年,每个行政区、专科学校、大学和医院都接入互联
网;加大信息技术投入量,使它占GDP的比例由现在的0.9%逐步提高到1
%一3%(发达国家为3一5%);扩大海外投资及采购;建立7个信息技术研
究所(其中第一家已在运作)。
另外,特别工作组还定期发表《国情咨文》,通报国家软件业的发展现状,
加深人民对信息产业的了解,以营造一种与知识经济文化相谐调的社会氛围。
(h9905060031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