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日大企业为何深陷迷途 日期:1999-09-06
【新税网北京09/06/99信息】 对于那些80年代功成名就的日本工业巨
子来说,眼下可以说是世事艰难。据报道,东芝公司上一个财政年度出现了 23年
来的首次亏损,与东芝同属日本五大电子工业公司的日本电气公司(NEC)、日
立公司、富士通公司和三菱公司,只有富士通公司略有赢利。这些公司都在考虑
今后的发展方向。出现这种情况,是80年代所无法想像的。在那个10年里,日本
的电气公司创立了世界标准,成了世界电子业名副其实的霸主。正经受着同样痛
苦的还不只是这五大电子工业巨头,日本的汽车工业帝国,进入90年代后,一直
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日产累计亏损严重,开创战后首家关闭汽车厂的纪录,丰田
从19 90年起,连续多年利润滑坡,去年穆迪降低了对它的评级。针对日本工业
巨头们的这种困境,德国一位记者在《明镜》周刊上撰文,第一句话就是“日本
资本主义在哭泣”。
一个国家出现几个世界级大企业可能带有偶然性,而象日本那样在众多领域
一同涌现出这么多领先企业,肯定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们从
政府的作用,企业制度、金融系统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可以说,日
本的工业奇迹是战后一系列创新的结果,比如,丰田汽车之所以成为世界汽车行
业的领导者之一,可以归功于该企业的一系列组织和技术创新。丰田创造了“瘦
生产”管理方式:在传统的汽车设计过程中,每个职能部门依次发挥作用,整个
设计过程拉得很长而且开销巨大。丰田公司创造了功能交叉的开发组设计汽车,
来自营销、工程和生产等各个部门的人员一起工作,在项目早期即征询关键部件
供应商的意见,而且常把设计零件的任务交给生产这种零件的供应商。这种“同
时开发”的方式比“顺序开发 ”的方式效率更高。到80年代中期,与其美国对手
相比,汽车制造平均所需的工程设计时间少45%,开发一种新车所需的总时间少
24%。80年代丰田还搞出了很多新的发明,如多阀门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增
压器等。日本其它的世界一流企业也是一样。
然而,日本企业为什么进入90年代后失去了竞争优势?有一种解释,说日本
企业过于自满了,沉醉在日本企业不可战胜的神话中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日
本体制老化了,体制疲劳了。我认为这些解释在某种意义上是同义反复,而且,
没有证据证明日本企业的创新冲动减弱了,如果看一看日本政府和日本企业的“
发展纲要”之类的文件,以及日本企业在传统工业领域所拥有的技术实力,那么
我们还是可以得出日本企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势头仍很旺盛的结论。在传统工业
领域,日本并没有丧失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日本的问题实际上是缺乏新的增长
点,也就是相对于美国而言,没有形成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 新经济”体系,正
是这一新的技术使美国获得了相对于日本的竞争优势。
因此,问题就是日本为什么未能在数字技术领域率先进行突破,为什么没有
生长出一个比尔?盖茨式的企业家?为什么在到达了第二 次工业革命最前沿的时
候却与新的技术革命失之交臂?总之,问题是为什么革命发生在美国而不是发生
在日本?
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日本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企业置身其中的政府政策环
境将日本的技术创新锁定在了一个特定的方向上,从而使日本企业,这些高度重
视创新的工业巨子们未能发现一个与机械工业技术迥然不同的“新大陆”。机械
工业的技术特点是连续的,新的技术都是在旧的技术基础上所作的改进。例如英
国的劳斯一莱斯制造的“鸟穴隼”飞机发动机就在最原始的基础上至少做了1000
多次改进。但相对于机械技术,数字技术则是一次技术上的断裂,而日本正是因
为这个断裂而留在了“此岸”。
使日本锁定在“此岸”的首先一个因素是日本的政府干预。日本政府在微观
层次上的干预,即所谓的“产业政策”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选择性定位政
策。日本政府不满足于让相对优势决定产业的发展,而是有选择性地进行干预以
改变日本的产业结构;其次,对过度竞争的担忧使日本政府专门成立一些卡特尔;
第三,政府用预言式的“展望”作为政策导向,向私营企业发出信号。与美国政
府采用正式的立法手段进行干预不同,日本政府常常采取非正式的手段。官僚们
对那些不听从政府“建议”的公司加以惩罚或把这些公司置于不利地位。应当承
认,日本的政府干预是日本奇迹的一部分,但是,政府为企业规划技术发展方向
的传统政策也造成了技术创新路线的被锁定。一个常被人们提起的例子是日本在
高清晰度电视(HDTV)方面失败的例子。
1986年,按照通产省和国家广播公司规定的技术路线在模拟基础上,开发出
了新型HDTV,1991年正式开始了HDTV节目的播发。然而就在1991年日本为自
己的领先而喝采时,一家美国公司向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提交了开发数字式HDT
V的计划,1993年,另一家美国公司开发出了数据压缩和解压缩技术,使得在单
个频道中传输多达10套电视节目,这样美国一举超越了日本的领先地位,使日本
在模拟式HDTV方面整整20年的投资毁于一旦。1996年,美国批准了数字式HDT
V标准。实际上,在最初开发HDTV时,日本企业曾采用过不同的技术标准,只是
后来在邮政省的协调下,各企业才达成了采用相同技术标准的协议。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在谈到日本的这一失败时说,在工业时代,政府的
“行政指导”成功的把握比较大,因为“ 政府拥有相对充分的信息”,而“当面
对创新的课题,需要探索未来的时候,政府并不具有信息优势,它的反应能力,
动作效率则肯定不如民间机构,而且政府直接组织、管理高新技术开发和生产,
又必然压制个人创造力的发挥”。由于政府并不具有信息优势,当它代替企业作
出选择并按一个标准协调开发活动时,其错误造成的损失可能大大高于由个别企
业自发进行冒险试错活动所付出的成本总和。按政治学的一般原理,政府,它往
往是按照熟悉的路线行走,因此它不具有革命的性格,不适于从事冒险活动。使
日本锁定在“此岸”的另一个原因是日本特有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企业文化。终身
雇佣制、年功序列、企业内工会等是创造日本奇迹的功臣,但是,与第二次工业
革命技术配合默契的企业组织和企业文化却不能适应数字技术。在日本,传统企
业组织一般被称作横向层级制,横向通讯限于一个单一公司或一个封闭的企业集
团内部,对系统风险的吸收消化是为了联合决策。而发生在美国的数字革命提供
了与日本横向层级制不同的企业组织:一个正式层级制中的更低层次已有可能得
到关于更广范围内乃至企业的法律边界之外的信息,横向通讯的可能性超出了公
司的正式边界,对系统风险的数据也不一定有相同的解释,这种新的企业组织被
称为差别化信息结构。1996年,青木昌彦对东亚奇迹中政府的作用进行总结时,
就指出过日本的企业组织所包含着的危险(青木 昌 彦,1996)。目前这种新的
企业组织已得到广泛传播,并得到系统的研究。实际上,与青木 昌 彦把新企业
组织形式仅仅视作数字革命的结果相反,正是美国企业组织的革命为数字革命准
备了条件。比如美国学者A?萨克森尼安在《地区优势:128公路地区与硅谷》一
书指出,硅谷那种合作与竞争的不寻常组合同其它要素共同构成的制度环境是硅
谷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因素。硅谷的企业家们摒弃了传统的企业模式,力图把企
业建成不存在社会差别的共同体,采用灵活的工作制等等。
如果说日本没有产生一个比尔?盖茨,那首先是因为日本没有发生像美国发
的企业组织革命。日本的企业是按功能等级制组织起来的,也往往根据公司的经
营业绩而不是根据个人的成绩进行分红,公司人事部门权力集中,基层经理经营
决策权很小,过于注重团队生产方式,以大企业为核心形成分工协作体制等等,
这些特点使日本企业类似于一个按计划经济原则组成的官僚团体。
导致日本与数字革命失之交臂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最根本的,是我们称作“
制度对技术的锁定”这一因素。事实上,产业革命史也证明了这一结论,日本的
崛起史也同样证明这一点。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保持竞争优势所需要的并不只是
创新,而是什么样的创新;不是在规划好的路线上进行创新,而是解放人使之选
择各自的路线;不是技术而是制度;不是创新而是革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