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全面推行行业管理 开创税收征纳新局面
日期:2012-11-16
近几年来,东营市地方税务局直属分局立足于工作实际,围绕“有效工作、有效管理、有效监督”这条主线,以“三员制”为载体,根据所辖税源分布状况、行业特点、税收风险发生规律、征管资源等实际情况,依据行业清晰的依行业集中管理、板块明晰的统一集中管理、行政体制相同的依据体制模式集中管理、对税收形成环环相扣的依据链条控管集中管理、大税源独立的列明业户管理、其他划分的区域属地管理的原则,把分局的税源划分形成了市级固定收入板块、行政事业单位板块、房地产行业、建筑安装行业、餐饮行业、涉外企业、垄断行业、区域散户八类的税源管理框架,全面实施行业管理,开创了税收征纳新局面
制定税源管理预案。管理科室在实施实地管理前根据分配的任务,结合联络员提供日常管理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税收实现情况、同行业税收实现情况、行业管理中确定的税收预警等相关指标以及适合纳税人的税收政策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疑点和切入点,制定管理预案。管理预案内容主要包括实施管理的时间、方式方法、管理的重点、难点、使用的各项税收政策。管理员按照管理预案实施管理,做到了心中有数,不漏项、不漏点。
建立纳税评估体系。一是建立单户评估体系。联络员根据纳税人申报的各类信息、采集的相关数据及税收预警指标,通过纵向分析、横向比对的方式进行案头评估,对发现的薄弱环节及时反馈;科室采取深度分析或企业约谈的方式确定管理的重点,由管理员实地实施管理评估,形成单户的管理评估报告。二是建立行业评估体系。按照税源管理框架实施纳税人的分行业税收管理,实现重点税源的监控管理。系统完成一个行业的纳税评估工作以后,通过行业的归集整理、分析讨论,发现、了解行业经营的深层次问题,查找行业的潜规则和管理的薄弱环节,制定出具有行业特点的纳税评估指标及行业预警指标,拟定出关于行业管理状况、行业税收实现情况、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强化行业管理对策的管理措施报告。在日常征收管理中通过对相关指标的分析,对纳税业户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实现税源的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三是建立区域评估体系。在按行业分配管理科室的基础上,对其他纳税人,根据纳税人的税源状况及辖区内的区位特点,划分不同的区域;对于区域内的纳税人,结合综合治税信息及区域性的指标,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查找潜在的税源,使管理覆盖到整个税源,掌握到每个税基,做到区域管理堵漏洞。
实施税源管理评价。根据纳税人的基础资料、重大财务事项变动情况、经营管理情况、经营发展趋势、缴纳税收收入、税源管理的难点、税源管理的重点、年内采取的主要措施、年内接受的各类检查及结果,对纳税人进行全面的评价,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报告。评价报告作为实施纳税评估、开展税源分析的重要基础资料,在税源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税源管理评价机制的实施能够全面反映纳税人的全貌和涉税消息,实现对纳税人的动态监管;能够弥补人员变动造成的纳税人消息缺乏的不足,实现对纳税人涉税消息的实时掌握;能够全面掌握对纳税人实施各类检查的情况,实现对纳税人的针对性管理。
建立纳税人户管档案。分局对所管辖的纳税人按照以行业分类为主、以区域分类为辅的方式实施分类管理。管理科室联络员对纳税人采集的各类信息、年度内形成的税源管理评价报告等建立户籍档案。档案的建立本着“方便、使用”的原则,按照“金融类、保险类、房地产类、电信类、行政事业单位、建筑类、住宿和餐饮类、区域小户类”八大类进行归类整理。同时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以网络软件为支撑、以利于税源控管为主要目的的户籍档案管理系统,充分提高了税源管理评价报告的使用效益。
上述措施实行后,该局税源管理实现了由一人管理向集体管理的转变,由单纯的“管户”向“管户”与“管事”有机结合的转变,由个人承担收入任务向承担事务管理的转变,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达到了税源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各项工作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