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开幕 代表、委员热议财税改革大事
日期:2012-03-07
积极财政政策、结构性减税、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在3月5日的全国人大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财税着墨颇多,亮点纷呈。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此十分关注,纷纷发表了自己对新一年国家财税改革走向的看法和建议。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广东的贺优琳代表在发言中谈及民生疾苦,数度哽咽,由此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忧民哥”。今年,面对本报记者采访,贺优琳代表言谈之间仍显得急切与诚恳,“财政收入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去年突破了10万亿元,现在已是通过减税‘还利于民’的好时机。”在他看来,减税的重点目标是两类群体,“一类是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这两年它们确实生存得很艰难;另一类是中低收入群体,近几年广东等地的工资水平在提高,但物价也在上涨,如果个税‘起征点’能再提高一些,受益的群体就能更大一些。”
同样是关注民生,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郑功成更关注从收入分配的宏观层面解决问题。他期望,未来在国家财富的初次分配中能够降低政府税收的增长幅度,适当地控制企业和雇主的投资收益,以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在再分配中,应当有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福利。同时他高兴地透露,中央已经在制定收入分配改革的总方案,“我觉得可以期望我们的收入会不断地增长,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局面会得到扭转。”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消费税制度。全面深化资源税改革,扩大从价计征范围”等内容被列入今年改革的重点任务。对此,曾连续多年呼吁推进资源税改革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刘克崮表示,希望中央尽快兑现本届政府的承诺,加快资源税、房产税等税种的改革,推动财税体制改革迈出更大一步。他还提醒,下阶段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不仅要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还应解决当前社会反映比较突出的一些问题,比如大型垄断型企业及银行业利润过高的问题、县级财政困难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告诉记者,财税体制改革必须以预算体制改革为基础。他建议今后按照一般预算、社保预算、经营性资本预算三大类来编制预算,把目前混编的、不完整的内容逐步梳理出来,并归拢到上述三类预算中。他说,“有了这个基础,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分税制,才有坚实的基础。否则在推进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棘手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贾康在接受记者独家采访时则表示,下一步的财税分配体制改革,首先要改变各级地方政府在征税之前就将税收作分成处理的方式。其次,改革的重点要实现“扁平化”,大力推进“省管县”的财政体制,最终要建立完善的地方财政体系,尤其要保障县级财政,重点解决目前大家广泛关注的土地财政、收入计算困难等问题,将其推进到一个可持续运转的水平。同时,还要兼顾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民族自治地区和非民族自治地区以及不同行业之间,很多具体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不能简单地通过“省管县”来解决所有问题。
对于财税体制改革,也有一些代表、委员提出了审慎的意见。如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钱冠林就表示,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来看,进一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分税制势在必行。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过程。而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邓力平也提出,税制改革要深化,但最好不要单兵突击,而要瞻前顾后、综合协调,和整个国家改革的步骤相对应,“力争做到社会能接受、经济能承受,国家财政也能负担。总之,不因某些税种的改革而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些代表、委员对税务部门在税制改革中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就提出,税务部门要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及时进行调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获得新的认识,然后对税制作出适合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调整。“缴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这是毫无疑问的,而税务部门应该让税制更公平合理,更加严密,让每一位公民心悦诚服地缴税。”张抗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