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湾保税港区获准设立 历时九年圆梦"自由港" 日期:2008-09-19
记者今天从市有关部门获悉,国务院日前下发《关于同意设立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的批复》,青岛前湾保税港区正式获准建设,成为继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海南洋浦、宁波梅山、广西钦州、厦门海沧之后我国第8个保税港区。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设立于胶州湾西海岸,规划面积9.72平方公里,划分为码头作业、综合物流、国际物流、出口加工等四大功能区,其中码头作业区4.8平方公里,已拥有集装箱专用泊位12个。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集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港口、出口加工区等优势于一体,实行全域封闭化、信息化、集约化监管。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国外货物入港区保税;货物出港区进入国内销售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国内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保税港区将出台一系列具体保障措施,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强化政策功能的辐射带动作用,预计用3至5年的时间,真正建成与国际接轨的自由贸易区。 根据规划,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将于2009年底实现一期封关运营,2010年实现港区全面封关运营,届时港区内集装箱专用泊位将达到19个,实现集装箱年吞吐能力1150万标箱。 到2010年可创造100亿综合效益 从2000年初,青岛保税区在全国保税区中率先提出了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的建议开始,到如今国务院批准青岛建设前湾保税港区,经历了近9年的时间。据预测,到2010年,青岛前湾保税港区19个码头泊位全部投入运营后,将带动青岛口岸集聚1500万标箱的吞吐量及3亿吨的吞吐能力,可直接创造约100亿元的社会综合效益。 保税港区享受特殊优惠 “保税港区将享受四大特殊优惠政策!”中国海洋大学朱意秋教授介绍说,保税港区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主要税收政策为国外货物入港区保税;货物出港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国内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如果保税港区真正开始运营,青岛将迎来一个对外开放的新的高地,对青岛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保税港区运营后,贸易公司的货物只要经过青岛港就算出口,使保税中转成为现实。这个“自由港”政策会促使各出口商和支线港口使用青岛港作为中转港,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国货物要经过韩国釜山港分拨和中转的局面,同时,国际货物也会被吸引到青岛港来分拨、中转。 到2010年效益达100亿 另外一项预测显示,青岛保税区实现“保税港”的体制与政策,到2010年,则可创造约100亿元的社会综合效益。从长远来说,其效益更是难以估量。因为,今后10年,由于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中国港口集装箱的吞吐量将由现在的不到5000万标箱,增加到1亿标箱。青岛有了保税港区后,将在这一增量中占据较大的份额。 朱意秋认为,对自由港区的评价,不能简单地套用GDP的概念,它的作用主要是社会效益。有关部门测算,以港口为节点的产业发展中,港口本身收益为8%,航运业收益为17%,社会收益为75%。所以,集装箱作为港口城市外贸进出口发展的“晴雨表”,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带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据初步分析,到2010年,青岛港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占集装箱吞吐量的比重将由目前的10%上升到40%,青岛前湾保税港区19个码头泊位全部投入运营后,将带动青岛口岸集聚1500万标箱的吞吐量及3亿吨的吞吐能力,超过釜山港,初步确立东北亚地区最重要国际中转枢纽港地位,并建成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对提升我国的竞争力将发挥重大作用。 打造东北亚经济重心 有关专家认为,建设青岛前湾保税港区是青岛市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加速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关键性举措,有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促进青岛主枢纽港建设,辐射带动烟台、威海、日照港发展,有利于进一步突出青岛龙头地位,提高青岛整体竞争力,提升青岛在东北亚乃至环黄海经济圈中地位和水平,促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产业布局和综合性政策环境,为中外投资者提供更加宽松和广阔的投资发展机会。 市经贸委首席经济顾问郭先登表示,保税港区运营后除对青岛的拉动作用以外,自由贸易港区还将产生辐射效应。青岛自由贸易港区将成为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日本、韩国等在内的东北亚经济区内的经济重心,有力地带动环渤海区经济发展,使之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第三大经济隆起带;青岛自由贸易港区将成为欧亚大陆桥重要的桥头堡,通过欧亚大陆桥沟通东北亚与中亚、欧洲,在与即将兴建的欧亚大陆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为我国带来政治(加强与中亚联系)、经济(西部大开发)上的利益。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