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66咨询专线、网上办税、电子缴税、通报通缴、金税工程、CTAIS、“一窗式”管理……这一个个税收管理服务的创新和变化,给厦门的纳税人带来了便捷和实惠。而管理服务创新的背后,正是税收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十年来,市国税局大力实施科技兴税战略,使税收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网络建设从单一的局域网发展成连接总局、省局、各区局、直属局、分局快速高效的广域网络;构筑了光纤宽带“信息高速通道”,广域网线路速率从最早的64K提高1000兆,在全国税务系统率先实现全市系统内“千兆到点,百兆到桌面”的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信息和数据从城区的区域集中处理发展到建立全市集中处理平台,并实现与地税、工商和人民银行间的信息共享;计算机应用从单机的制作会统报表,发展到覆盖税务行政管理、税收业务、决策支持、外部信息应用等功能齐全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推动了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了税收管理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极大提升,为厦门国税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服务
1236624小时接受涉税咨询
2002年4月,市国税局在全省率先开通12366税收咨询专线,由专人负责接听和解答纳税人的问题。该热线实行全天24小时服务,非上班时间纳税人可以通过电话留言,工作人员根据留言联系电话,第二天及时与纳税人进行联系并解答相关问题。咨询热线从原来的一条线增加到四条,日平均受理咨询电话从起初的60个增加到目前近300个。专线开通近两年半,共受理各类税收咨询3万余次,成为纳税人依法纳税的好帮手。
国税网站 足不出户即可办税
早在1998年7月,市国税局就创立了国税因特网站,并试行网上申报业务。2003年7月,经过全面改造和升级,网站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处理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应用功能进一步拓展,纳税人足不出户即可实时上网办理申报认证、业务咨询、发票验证、信息查询、报表报送、空白表格下载等涉税事项。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纳税人。2004年3月1日起,市国税局在全国率先推行无客户端网上申报、网上认证。克服了客户端软件维护工作量大,税务机关往往无力承担,最后只好由第三方的技术服务公司承担软件维护工作,纳税人要为此付出一定代价的不足。
湖里区一家企业的办税员说,“国税局开发的这套系统最受欢迎的地方就是无客户端,任何企业都不需要再添加设备和增加投入,只要与国税局签订协议就可以上网办税,这样降低加入的门槛,易于我们接受,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方便了纳税人。”今年8月份征收期,全市已有20072家纳税户进行网上申报纳税、网上认证,占推广户的87%。
电子缴税 税款征收无纸化
市国税局早在2002年初就提出税库银联网的构想并拟定了技术建议方案。2003年7月1日,厦门市“电子缴税系统”在全省率先运行,实现税款征收无纸化、解缴入库一体化、收入对帐电子化。某贸易公司财务人员刘先生说,以前遇到缴税账户钱不够导致迟缴税款要交滞纳金,心里真是冤透了。现在使用固定的缴税账户,申报时无需在纳税申报表上填写缴税账号,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通过税务机关及时提醒,账户不再容易出错,交滞纳金的概率也大大减少了。据国税机关统计,原来平均每月有3000多户次纳税人因税款滞纳而缴交滞纳金近300万元。采用电子缴税信息系统后,征收机关每天要与人民银行进行两次数据交换,在当天就可以了解企业账户透支情况,及时电话提醒,帮助纳税人避免或少缴滞纳金。同时实现税款征收无纸化后,申报时间减少三分之一,极大地提高了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节省了纳税人的等候时间。从2003年7月系统开通至今年7月份,通过“电子缴税”系统发生业务大约占国税征税业务总量的85%,扣税成功率也由运行初期的94%上升至98.9%,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通报通缴 就近办理相关涉税事项
2004年2月,市国税局在防伪税控四个子系统升级为网络版的基础上,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整合,在全市国税系统全面推行“通报通缴”业务:不同辖区的纳税人可以在全市国税系统的任一办税场所办理纳税申报、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认证和专用发票存根联抄报税业务。纳税人报送的申报表等纸质资料由税务机关内部清分、交换,送到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归档保存。同安区一家电子公司的兼职会计小张说,自己岛内住家附近就有一个办税服务厅,但由于属于不同的国税管辖机关,以前,他每个月还得到同安的办税服务厅报税。现在全市国税系统实现了“通报通缴”,可以就近办税真是方便多了。
国税局工作人员认真为外贸企业提供出口退税政策在线咨询服务。 (谢益鹭 摄)
管理
金税工程构筑增值税制的生命线
金税工程是国家重点信息化工程之一,也是我国增值税制的“生命线”。1994年,市国税局开始推行金税工程一期,1996年开始推行金税工程二期,2001年7月1日,金税工程全面开通并与全国联网运行。到2003年上半年,全市9134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扣除1507户不需纳入外,其余的7627户一般纳税人全部纳入防伪税控,实现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防伪税控系统的全面覆盖。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通过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全部取消手工版增值税发票。金税工程的全面开通,对加强税收征管发挥了重要作用,偷税逃税、虚开专用发票案件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税收收入稳定增长。同时,金税工程二期的运行,实现了增值税管理各个不同环节在信息共享基础上的相互监督制约,进一步规范了税收执法。
CTAIS推进税收征管全程阳光操作
2002年1月,基于高平台的全国统一征管软件——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S)在全市国税系统全面上线运行。CTAIS系统对税收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的职责严格进行了界定,使税收征管全过程实现了阳光操作,最大限度地杜绝了工作推诿和随意执法现象。市国税局征管处的同志说,以前我们发现一些干部在滞纳金的计算上存在随意性,实行CTAIS后,对逾期申报或欠税的纳税人,计算机自动提示处罚,自动锁定发票发售模块,自动累加滞纳金,随意计算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因此,CTAIS的推行实现了干部管理从“人管人”向“机器管人”转变,全面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保证了税务人员依法行政,真正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办税,为广大纳税人营造了一个更加公平、法制、高效的税收环境,是税收征管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一窗式”管理“管票”和“管税”两手抓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市国税局通过对原来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使税收管理向深层次发展。2003年7月起,全面推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一窗式”管理模式,纳税人报税、认证、申报不必到三个窗口排队分别办理有关手续,所有资料只交到一个窗口即可办理。同时通过自行设计开发的辅助程序,有效地实现金税工程和税收征管系统的对接,在纳税申报环节对专用发票信息与增值税申报表信息进行“票表自动比对”,及时发现企业开具发票不申报和不认证发票就抵扣的问题,从而实现增值税管理的前移,从源头上减少了偷税现象。税收管理做到“管票”和“管税”相结合,变“事后稽查”为“事前预防”,使税务机关更早地发现了问题,从而加快实现纳税人“真实申报”目标的进程。
税收信息化
建设大事记
1995年10月,厦门市国税局税收信息化建设“一期工程”上线运行,实现了城区数据的集中处理,初步建立了集中式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
1998年7月,厦门市国税局因特网站开通,同时开始试行网上申报业务。
1998年10月,厦门市国税局税收信息化建设“二期工程”上线运行,计算机应用系统覆盖了税收业务各个环节,在全国税务系统最早实现了全市集中数据处理。
2001年7月1日,金税工程全面开通并与全国联网。
2002年1月1日,全国统一的税收征管软件CTAIS全面投入运行。
2002年6月1日,启用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出口退税子系统,实现与海关关单电子信息第一时间的共享。
2002年7月1日,厦门市国税局全面启用光纤宽带网传输数据,在全国税务系统第一个实现全市系统内“千兆到点、百兆到桌面”的计算机网络环境。
2003年5月,为防治“非典”,方便纳税人,厦门市国税局率先推行网上换发出口退税登记证。
2003年7月1日,厦门市“电子缴税信息系统”正式启动,实现税款征收无纸化。
2003年11月,厦门市国税局开辟了出口退税电子信息查询区。
2004年2月,厦门市国税局全面推行“通报通缴”业务,不同辖区的纳税人可在全市国税系统的任一办税场所办理纳税申报、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认证和专用发票存根联抄报税业务。
2004年3月1日,厦门市国税局在全国率先推行“无客户端”网上申报纳税和网上认证。
国家税务总局谢旭人局长深入办税服务厅了解网上申报、认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