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1日开张营业至今只接到5单业务,首期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仓库只使用了1/3。记者18日从有关部门获悉,海关总署年初给重庆送上的“大礼”———公共保税仓库业务状况不尽如人意,不少本地企业甚至对这个保税仓一无所知。
现状:惨淡经营
截至目前,保税仓共接到5单业务,总货值600多万元,仓储费用不过两万余元。据悉,保税仓收费标准在几经调整后,已经与九龙坡港普通仓库持平,不久后可能还会进一步下调,以吸引客户、培育市场。
按照今年1月2日海关总署的批复文件,重庆公共保税仓最大面积是1万平方米,而目前投入使用的3000平方米仓库只是一期工程,余下7000平方米应在一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鉴于目前保税仓经营状况不佳,业主方港务集团会否缓建甚至放弃后期的建设,导致公共保税仓这一提升重庆市投资环境档次的“利器”失效,已经开始成为人们担心的问题。
原因:吆喝不够
重庆市外经贸委有关人士认为,以重庆市现有外资企业数量以及每年进口货物的总量看,公共保税仓即使已达到1万平方米规模,也不应该有“吃不饱”的问题。导致目前保税仓“闲得慌”的原因,除了收费标准尚难为客户接受外,主要还在于吆喝的力度不够。
这位人士承认,对于保税仓及其功能,他们的前期宣传推广工作的确做得不太到位,一些客户还不大清楚把货物存放在保税仓和存放在一般仓库的区别。对此,他们正在着手进行市场调研,准备通过为企业算细账的方式招揽业务。
对策:放眼西南
目前,重庆市外经贸委、重庆海关已经加大了对保税仓的宣传力度。据了解,他们已开始在有外资企业、外贸企业参加的会上为保税仓“打免费广告”。上周,市外经贸委还组织专人前往贵州,向当地企业介绍重庆公共保税仓的情况。同时,市外经贸委建议,港务集团应利用九龙坡港的地理优势,积极开拓整个西南地区市场。(记者王海达)
保税仓
保税仓除了以较少的仓储费用换取企业流动资金的释放外,还可以实现贵重物品保存、产品增值处理,以及类似期货贸易的生产资料保值增值等功能。钻石、手表、加工零件、精密仪器、电子产品等货物,都是保税仓的“常客”。一些商人和企业在预见国际市场将有价格变动后,还会低价买进大量商品及原料囤于保税仓,以此规避成本上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