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同方助北京地税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上线
日期:2004-08-06
近日,北京地税核心征管系统建设情况汇报会暨北京地税综合服务管理系统上线仪式在北京地税局隆重召开。升级改造后的北京地税新系统,是全国第一个实现省级数据大集中的地税系统,自4月在全市上线运行以来,一切正常,达到预期目标。这标志着新系统上线试运行成功并进入正式应用阶段。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信息中心主任杨涛站在汇报台上,欣慰而自豪。
这个第一,份量有多重?它改变了什么,又影响了什么?杨涛和清华同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屹东不约而同想到了经历的种种。
成为试点“大集中”箭在弦上
“金税工程”是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化“十二金”之一。已经完成的金税一期工程着重实现税收管理的计算机化,金税二期则侧重实现税收的网络化服务。目前,“金税工程”三期已经启动,“依托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逐步实现数据信息在税务总局和省局的大集中”是其目标,即实现税务数据、应用、服务、和安全管理的大集中。
这一全新的业务模式,还将直接促进税务管理机构向服务型政府机构转变。税务业务体系由过去的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并有效节约税务管理经费,实现科学、高效的现代化税务管理,与国际发达国家的税务服务、管理水准靠齐。
要实现以上的想法,在信息化技术层面面临相当大的困难。在系统的技术实现上,需要整合众多IT前沿新技术的综合应用,技术门槛很高。从信息化的规模来看,省级税务数据大集中的工程十分庞大,需要对税务业务有相当透彻的理解,以及信息化大项目的管理能力。基于以上原因,国税总局选择了北京、南京和广州市作为第一批省级税务大集中的试点城市和省份。
知道难,但也得上!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王纪平局长接受了这个挑战和任务。要做,就做最好的,在他的支持下,杨涛雄心勃勃,准备放手大干一场。
成本高任务重知难也得上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应该说在国内是比较高的。在市政府和税务总局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1995年就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分步实施了信息化建设的“一五”和“二五”规划,基本实现了税收征管、行政办公等业务的信息化,并于1999年6月18日在全国税务行业率先实现了信息系统的省级联网运行,在2001年6月18日开通了北京地税网站,又自2002年8月1日起率先在全国省级税务机关实施了发票改革,建立运行了发票税控管理网络系统。
成绩有目共睹,但杨涛对北京地税自身的问题也最清楚。随着国家税务总局征管模式的调整和北京地税征管改革工作的深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北京地税系统逐渐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使目前的系统无法完全适应北京地税业务工作发展的需要,难以承担支撑、覆盖、统领和服务全局工作的重任。北京地税的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是分散式的应用模式,使服务空间难以进一步扩大。
二是分散独立的应用架构,严重影响和限制了应用水平的整体发挥。
三是由于分散的应用模式所带来的难以承担的运营维护成本,使系统的持续发展举步维艰。例如,如果采用分散式结构的话,全北京地税要部署200多个DATABASE,这几乎是难以承担的维护成本。如果要进行设备换代的话,意味着全市每个分局、每个点都要换,不论从硬件的采购成本和维护成本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
是时候了,要前进,就要突破,要突破,就要改造升级。可是,诺大的北京地税系统,海量的税务数据,改造升级谈何容易?
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市地税局决定启动北京地方税务局信息系统集中式改造工程,并提出了建设以“四网一库加安全”为目标的“北京地方税务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北京地税局希望能找到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制定完善的系统总体规划,使系统建设能够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高效有序的进行;既保证现有系统各种资源最大限度的继承,又保证现有系统和目标系统的平滑过渡。在技术上,还要符合业界标准的先进的IT设计理念,具有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高可靠性、开放性、可维护性、可伸缩性、可移植性和安全保密性等特点。
确定了这样的需求之后,北京地税局开始进行系统招标。经过规范、严格的投标过程,清华同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方软件)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税务信息化建设经验,,2002年6月25日,一举中标“北京地方税务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与实施方案”。
中标之后,同方软件和北京地税局一起,成立了一个项目组。北京地方税务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系统就是核心征管系统建设(简称新系统)。可以说,建设好核心征管系统,整个北京地方税务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就成功了一半。
封闭180天系统上线
2003年6月-2003年7月,是项目的需求整理与分析阶段。此阶段前期,同方软件和北京地税局的项目人员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封闭式工作。期间,北京地税局的需求人员完成了对原始需求的重新搜集、整理、研讨与简化工作,项目管理人员完成了与主承建商之间工作说明书的确认工作。
以这些工作为基础,同方软件依据自身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实力,以用例形式完成了新需求的分析与整理工作,并最终完成了需求确认工作。
在最短的时间内,同方软件项目组成员认真分析了地税业务的工作规律,明确了系统建设的业务目标,深刻理解业务需求并做出科学的分析,这为开发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认真的考察和调研,同方软件和北京地税局共同确定了新系统建设的具体目标:
·以日常征管业务为核心建立完善的地税Intranet系统,并以统一的内部门户完成内部业务系统的整合。
·以电子税务为中心加强外网建设,逐步建成北京地税对外的统一门户“网上地税局”。
·建设发票税控管理网络系统,实现以票控税的目的。
·以政府专网为基础,以数据交换平台为核心建立与政府各部门间的数据交换网络系统。将地税网与金融城域相连接,实现税、库、银联网运行。
·建立统一的核心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实现各子系统的数据共享。
·建立完善和统一的系统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运营维护体系。
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引入项目监理机制,请来IBM公司做项目监理,制定符合北京地税项目管理特点的项目管理规范,确保项目的规范实施。
2003年8月,为克服项目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北京地税局、同方软件、IBM三方于2003年8月11日起进驻北京地税局昌平培训中心,开始了封闭设计。截至2003年8月31日,基本完成了总体规划与实施方案的编制及新系统的总体设计,确定了相应的技术路线,为后期的封闭开发测试工作打下了基础。
2003年9月1日-2003年12月底,是艰苦的封闭开发与测试阶段。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同方软件基本完成了新系统功能的开发、内部测试、用户测试、数据迁移等工作;监理方对同方软件提交的阶段性技术文档进行了仔细审阅,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这些都为2004年1月1日新系统上线试运行创造了必要条件。
2004年1月1日,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新系统终于开始上线试运行。1月1日,新系统正式在海淀、崇文及西站和涉外分局上线试运行,截至2004年3月31日,已历经3个征期的考验,上线试运行工作基本正常。
在试运行成功的基础上,从2004年4月1日起,新系统开始全面推广。为保障新系统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北京地税局提前两个月着手分别对相应组织机构及人员落实工作、环境准备工作、业务准备工作、数据准备工作以及新系统培训宣传工作等方面进行积极准备;制定了详细到每天甚至每小时的核心征管系统切换工作计划;另外针对试运行当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整理汇总分析归纳,在积极进行推广前期准备工作的同时,不间断地进行对新系统后续开发及进一步的优化完善工作。
此次推广工作采用市局集中进行技术支持的方式,在市局领导以及相关处室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调集了近20门电话进行技术支持工作,同方软件更是投入了80余人的技术支持队伍。北京地税局纳税服务中心的12366咨询电话也成为向纳税人提供业务支持的主要力量。另外,北京地税局还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技术资源及手段,在目前信息中心网页上建立了“新系统推广技术支持园地”,及时向推广区县分局发布新系统推广的相关信息,以供推广单位业务人员查阅相关问题和处理办法,促进相互交流沟通,使新系统在推广工作中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截止到5月底,共收集各类问题500余个,其中大部分已得到解决,其它问题正在解决中。
本次推广共上线868个功能模块,共提供108个细项查询(分权限)。全局共授予(核心征管系统)操作权限3500多个用户。经过4月、5月两个征期的推广运行,尤其是经过了4月份大征期的考验,从各局上报的运行情况看,新系统从应用功能上基本满足业务需要,整体运行基本正常;纳税人上门处理的业务系统运行基本正常。在推广运行初期,由于对网上用户数量估计不足,在运行中表现的突出问题是外网响应速度缓慢。针对网上业务系统性能下降的情况,北京地税局信息中心及时会同同方软件从技术角度对硬件资源进行了并机扩容的处理,同时逐步扩大了外部的并发访问数,并对新系统进行了优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分性能。
在5月份的征期中,应用系统运行基本正常,申报工作如期完成,并按时完成了各区县分局的报表上报工作,其它各项业务工作已在正常开展。另外在推广运行期间,外网最大流量48兆,内网最大流量24兆,市局内、外网性能保持稳定状态。
在线申报在线支付申报大厅没人了
新系统上线之后,各局工作人员以及纳税人开始用新系统办理税收业务工作,在业务中发现效果明显。对此,海淀地税局局长李玉庆深有体会。
在李玉庆看来,首先,新系统优化了流程,完善了功能。新系统按照税收征管的程序法以及各税实体法的规定结合北京地税的实际工作,面向系统不同的使用对象分别进行优化:对纳税人来说,丰富办税手段,降低办税成本,提高办税效率;对基层税务工作人员来说,提高工作效率,解放生产力,同时,强化服务对管理人员提供强大的查询分析功能,满足管理的各方面要求。新的征管系统对北京地税的业务流程进行了整合与优化,并增加了纳税评估等功能。
对于纳税人的申报纳税而言,要求纳税人报送的申报资料从以前的57张,简化到现在的13张,对于单个纳税人,一次最多填5-6张申报表。而在非大征期(1、4、7、10月),纳税人有应纳税款,只需填写缴款书(代申报),除有特殊规定外,无须填报其他申报资料。以前纳税人申报纳税时,申报与缴款在两个环节完成,而现在纳税人的申报缴款可以在一个环节完成真正实现表票合一。
其次,数据集中,互联互享。从2004年4月推广以来,实现了全市数据的大集中,这样既方便了数据的统一管理,也使得数据得到共享。以前市局各处室得到的一些税收报表都来源于区县局的报送汇总,而现在各处室可以直接出报表。从2004年1月起,在人民银行营业部的大力支持下,新系统通过金融城域网实现了与国库、招商银行的联网,使部分纳税人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在网上进行申报纳税。据统计,截止到5月,有近800户纳税人采用了这种方便高效的申报纳税方式。新系统与工商局、技监局、交管局、财政局等政府部门的联网也相继实现或正在实现过程中,数据交换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数据集中为今后更广范围内的数据利用以及后续应用打下了基础。
后续建设:运营管理维护打破数据壁垒
核心征管系统建设只是金税工程的一部分。北京地税局的信息化建设不会停止不前,事实上,还有一些后续问题正在陆续得到解决。
首先,就是业务流程再造的问题。在建立新的核心征管系统之后,提高税收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肯定要牵扯到业务流程再造,有些甚至可能突破现有的管理方式。
比如,北京地税局实行了表票合一,原来先申报,再到银行缴款,要有一个申报表和缴款书,现在北京地税局把两个环节统一起来了。这样做一方面是业务上的要求,要简化征收流程,同时也是因为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条件。不论申报还是缴款,对于征管系统来讲都是数据。再比如新的征管系统中,风险也是大集中的,为了给社会提供一个比较好的“7×24”的服务,现在北京地税局正在昌平建设全城运营维护的专业中心,相应的就要有对专业中心的运营管理机制,现在北京地税局刚刚成立了系统安全运行中心,主要是负责全系统的感觉、灾难备份等等。
其次,大集中以后,为了保证系统能够提供好的服务,除了技术手段上采取新的办法以外,还要建立好的运营维护体制。北京地税局正在考虑下一步怎么把体系建立起来。北京地税局可能会找一些参与过系统建设同时也比较有实力的几个公司,成立一个运维公司,这个运维公司应该是在北京地税局可控范围之内,具体通过什么方式还要考虑和探索,但是这一步是必须要走的。这在体制上也是一种突破。
第三,应用系统还要进一步整合。很多子系统是在整体规划下分别开发的,虽然也预留了一些对内、对外的开发标准和接口,各个子系统也在不断优化,下一步北京地税局会把这些子系统做比较深层次的整合,做到系统之间无缝衔接。
最后,还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机关的数据共享工作。北京地税局现在已经与工商部门、技术监督局和交管局实现了联网,但从信息交换的范围上来说还远远不够,下一步会和市信息办紧密配合,在信息办统一的指导之下推进这项工作。但是,政府之间的信息化数据共享的难度不在技术上,主要难在政府机关如何打破数据壁垒。这必须要依靠市政府来大力推进这项艰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