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对香港经济别具意义,因为它是《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协议签署一周年,亦是CEPA落实半载的日子。在374项享零关税的港产品中,已有近92%申请获批证书;在18个开放的服务行业中,亦有86%申请成功。不过,数据显示,享零关税的港产品总值仅占同税号产品的十分之一左右,成效仍待彰显。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去年今日访港见证CEPA签署后所言:“这个安排,只是建立香港与内地更紧密经贸关系的第一步。今后,我们不仅要认真执行这个安排,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继续研究、充实新的政策措施!”
纺织类获批零关税最多
CEPA内容大致涵盖3个方面,即货物贸易(又称零关税安排)、服务贸易、贸易投资便利化。由于首两项‘有数可计’,故可先从香港工业贸易署刚公布的数据中,一窥业界的冷热程度。
据数据显示,申请与获批均已逾百的零关税港产品有3类,排名依次为:纺织及成衣制品、药物、塑料及塑料制品,反映有关产品申请踊跃,获批机会亦相对较高。
有纺织厂商回流设厂
日前在港参与招聘会、提供车衣女工职位的溢盛纺织国际,其董事总经理郑健波不讳言,由于CEPA涉足纺织范畴,世贸组织(WTO)又会在明年取消本港纺织配额,有关因素可令在港设厂的生产成本较邻近地区降低六分一,遂决定把内地生产工序提早回流,以提高产品竞争力,间接亦替本地就业市场默默贡献。
食品类冀列入优惠行列
但未达双位数字的申请亦不难找到,玩具、化妆品、光学制品及食品类别的申请总数字,十只手指亦能数得清。
就食品一类而言,人所共知的李锦记蚝油,目前虽已成为内地三大调味品企业之一,但相关产品仍未列入CEPA范畴。中华总商会副会长黄宜弘认为,基于零关税并未标明“食品制造业及相关包装制罐业”类别,令该会不少从事饮食业的会员难享优惠,故已向港府提出建议,希望新的食品类别能于“CEPA 2”出现。
宣传不足申请程序待完善
整体来说,截至上周初的申请与获批数字分别为1182宗及1087宗,反映已有近92%申请取得“原产地证书”,可享产品输往内地时的零关税优惠。
不过,国家商务部台港澳司副司长陈星指出,截至5月底以零关税进入内地的总额,其实只有3.3亿元,即仅占同税号产品的十分一,反映90%港产品放弃了可能以零关税输入内地的机会。
“港澳制造业者还没有充分了解和利用‘零关税’安排,这里有宣传不足的问题,也有申请程序的问题,令业界还未得益!”她在广州出席一项活动时点出问题的关键。
因此,尽管香港财政司司长唐英年近日透露,最新的产值已升至4亿元,而业界提出的“CEPA 2”产品申请,亦已接近700项(即首阶段的一倍),但必须先根治的应是宣传不足、程序繁琐等执行细节。
服务贸易申请已批335宗
在服务贸易方面,放宽了18个服务行业进入内地市场的限制,以及加强两地旅游领域合作,开放内地居民个人游。唐英年表示,截至月中已有200万人次以个人游形式赴港,平均每人消费6000元,为港带来逾120亿元消费收入。
唐英年称,港方正争取进一步开放18个行业,以及增加开放第19、第20个新行业等。而按工贸署资料显示,目前已提出“香港服务提供者”申请的一共有388宗,已批出的则占86%即335宗。当中,经常需要往返内地、香港的行业,如运输服务及物流服务,则已合共录得196宗申请及179宗获批申请,是所有行业中最多的。
曾钰成倡边境设陆港
既然运输及物流服务需求迫切,业界希望“CEPA 2”改进的部分自然不少。在了解业界诉求后,立法会议员曾钰成提出,港府应与邻近的深圳先行加强合作,例如研究在边境合适地区建设陆港,并实施“一地两检”的机制,令货场内部运输更加简单、短程。
他估计,港方货柜车可因此由“一日跑两转”变为“一日跑十几转”,深方运转数字亦会数倍提高,直接运输费用亦可因此降低50%或以上;同时,货柜车司机及货主收入亦会相应增加。
分销服务申请反应理想
紧随运输及物流业后面的分销服务,由于条文包括‘允许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在广东省境内设立个体工商户’,故此反应亦属理想,87宗申请中已有76宗获批。
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会长黄定光认为,单就本港基层人士而言,CEPA已可为之提供一条实际可行的谋生出路,他们可以独资或以三数人合作的形式北上创业,相信凭着港人灵活的经营手法,不难开辟一片新天地。
国家商务部台港澳司副司长陈星透露,她亦曾“微服”到访广州的CEPA香港城,与香港个体工商户进行交谈,得悉同样的铺位,在广州的租金已较香港便宜三分之一,但利润则较香港多出三分之一,因此,她相信很多个体户都能赚钱。
经营扩至泛珠时机未到
黄定光早前曾提出,当局可考虑将经营地区逐步伸延,如利用近期构建的“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概念,把经营地区扩至9省区。而陈星坦言,此做法效果虽好,但亦要先行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内地缺乏专门报关人员的机制问题,二是如何将内地经营所得利润带返香港的资金问题。她相信,只要这些问题都规范了,届时亦可作进一步发展。
对此,中华出入口商会期望,明确的资金或盈利进出境规范可以早点出台,这样才可方便个体户工作。
首批港银分行全落户深圳
随着上海商业银行上周初正式在深圳开设首家分行后,包括中信嘉华、永隆银行、大新银行在内的首批符合CEPA基准的港资银行开拓内地申请,现已全数落户深圳。深圳银监局表示,目前港资银行在当地开设的分行数目,已达到16家。截至上月底,深圳外资银行的资产亦已达7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劲增三分之一,存款更增加近50%。
但按WTO所定,若外资银行想在内地每个城市设点,以经营全面的个人人民币业务,每家分行的资金要求便须达5亿美元。因此,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在与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会面时,已提出降低有关金额的要求。
深冀利用港个人金融产品
CEPA所带来的,不但只令香港受惠,深圳银监局相信,在CEPA的推动下,可令深港两地在金融方面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及互补性,更可称之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了加强两地融合,该局指会不断提升监管水平,以加快与国际监管标准接轨的步伐。
作为深圳市长的李鸿忠,其实在本月访港期间,已曾特意参观香港联交所。据悉,李市长此行旨在促进两地金融合作,并期望利用香港个人金融产品,将深圳的社会镕散外汇资金引到境外市场,为深圳金融业开放先行热身。
业界倡设“电信特区”
除了银行金融服务外,当日被视为“迟来先上岸”的增值电信服务亦不可不提。现时22宗申请虽已有14宗获批,但其范畴仍只属增值电信类,并未涉及核心的电信基建设施。
香港总商会总裁翁以登认为,电信市场开放只属迟早问题,故提议可先将移动电话业务开放予港商经营。有业内人士更联手提出成立“电信特区”的概念,希望珠三角地区可先行开放,成为内地向外资开放电信业务的试点。 两地专业服务业冀结合
除了商贸外,CEPA亦令专业服务业首次获准开拓内地市场。香港专业联盟梁主席称香港应抓住时间上的优势尽快在内地站稳阵脚。而内地同业若想与全球相关专业事务所“平起平坐”,亦必须与港方合作。他强调:“外国事务所是内地的竞争对像,但香港却是内地的合作对像。只有结合两地力量,才可成为十年后内地的专业服务力量!”
要上述种种货物、服务贸易便利通行,便必须有贸易便利化的保证。目前,两地已同意在包括海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透明度等7个方面,加强双方合作,以简化手续,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