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重视金融支农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改进金融服务,农业信贷投入呈逐年增加趋势,农民贷款难得到一定缓解。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主任委员傅志寰24日在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金融支农问题调研组关于金融支农问题的调研情况时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再贷款等措施不断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投入。1999年至2003年,共安排农村信用社再贷款1238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灾区、粮食主产区及其他资金紧张地区的信用社发放农户贷款,2004年又增加安排50亿元再贷款,用于粮食主产区发放春耕生产贷款。
傅志寰说,农村信用社坚持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把农户和农业经济组织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在金融支农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1996年底,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为1487亿元,到2004年3月末,已经增加到8180亿元,平均每年净增加799亿元。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85.6%。农村信用社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到2004年3月末,两种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365亿元和652亿元。
傅志寰说,中国农业银行把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支农工作的重点。到2003年底,农业产业化贷款余额654亿元,其中当年发放399亿元。到2003年底,与“三农”有关的贷款余额达9288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2%。
傅志寰说,农业发展银行认真落实粮棉购销政策,做好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工作,1998年至2003年,累计发放粮棉油收购贷款9187亿元,解决了多年困扰广大农民的“打白条”问题。
今年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把金融支农作为着力点之一,加大了工作力度。一季度末,吉林农户贷款同比增长24%,辽宁和湖南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分别增长32.8%和18.7%。江西省去年短期农业贷款增长26.51%。从调研情况看,全国金融支农工作正在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