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
夏粮增产,意义非同一般
记者:夏粮收割已基本结束,农业部近日发布消息,今年夏粮预计增产3%,丰收已成定局。应该怎样估价夏粮增产的意义?夏粮丰收与中央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有直接关系吗?
陈锡文:根据现在的情况,今年夏粮增产25亿公斤基本上有把握了。虽然从绝对数来看,25亿公斤的增量不算太多,也还是恢复性增长,但今年夏粮丰收的意义非同一般,因为它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粮食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意味着粮食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对稳定市场粮价、增强消费者的信心都有重要的作用。夏粮的增产为实现全年粮食产量4550亿公斤的目标开了个好头。
在播种面积减少、返青苗情不好的情况下,夏粮能够增产的确来之不易。这主要得益于市场粮价的拉动、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推动和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行动的共同作用,各小麦主产区入春以来的好天气也帮了大忙。在春耕、春播的关键时刻,中央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支持种粮农民的政策措施———减免农业税、对粮农实行直接补贴和购买良种和农机补贴、确定部分供求偏紧的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等,主产区各级干部工作力度大,政策落实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增加投入、精心管理的积极性,为夏粮的丰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农业在这轮宏观调控中得到显著加强
记者:这次宏观调控与以往有所不同,中央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对过热的行业要控制,对薄弱环节要加强。是不是可以说,农业是这轮宏观调控的受益者?
陈锡文:应该说,农业在这轮宏观调控中得到了显著的加强。去年下半年,部分行业过热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转向非农产业。2000年以后,我国耕地面积剧减,粮食产量一路下滑,总产跌至4300亿公斤。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造成了大米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上涨,使其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之一。脆弱的农业基础难以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
也正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特别是把住土地供给和信贷资金两个关键的闸门,一方面对部分过热的行业“釜底抽薪”,另一方面遏制了耕地的流失,保护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宽松的金融环境。
一年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支持农业、支持种粮农民的政策措施,一次比一次更有力、更直接、更果断,给农民传递的信息也一次比一次更明确。据统计,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多亿元,直接补贴给种粮农民,通过减免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给农民减轻负担达294亿元。一些地方出现了多年未见的种粮热,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
加强农业的任务还很艰巨
记者:宏观调控已经初见成效,对农业来说,调控的目标是否已经实现?下一步的任务是什么?
陈锡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农业的发展,虽然已经初见成效,但总体来看情况并不平衡,有的地方在落实中央政策的过程中,存在着“缩水”和“抽条”的现象,比如,挪用直补资金,良种补贴到位不及时,税费改革措施不到位,一些地方的领导对耕地流失的严峻性估计不足。此外,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旱情严重,受旱面积近亿亩,各大江河的主汛期也还没到,抗灾的任务很重。占全年粮食产量大头的秋粮生产,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对实现全年粮食产量4550亿公斤的难度,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估计。
近期,国务院确定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方案,改革的步子相当大,难度也不小。但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将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有利于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这不仅对今年秋季的粮食生产,而且对今后农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国家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其力度之大,优惠之多,均为历年少见,但是在市场条件下,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比起棉花,比起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仍然是偏低的,这从农民的种植意向、不同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减上可以看得比较清楚。
回过头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凡是农业徘徊不前的时候,国民经济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比例失调。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比较容易受到伤害的产业。要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农业,建立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