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力解决地区不均衡和农业问题从先富到共富
日期:2004-06-11
日本《经济界》双周刊5月25日一期发表文章,认为中国经济的最大瓶颈是地区发展不均衡和农业问题,中国新领导集体正在实行“协调发展”政策,从“先富论”到“共富论”。
文章说,从大局来看,中国经济的最大瓶颈是地区发展不均衡和农业问题。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贫困中国不可能一下子富裕起来,因此要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再带动相对贫困的地区。这一想法就是邓小平倡导的“先富论”。毫无疑问,中国新领导集体目前正在逐步调整先富论政策。在今年的经济政策当中,消除城市与农村的差距,重视协调发展和福利的方针尤为突出。而且,开始强调城市地区的失业对策和减轻农民负担等问题。可以说,这是从“先富论”向“共同富裕论”的转换。
进入今年以来,中国正式启动了“振兴东北”战略。这一战略是针对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东北3省实施的,是要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重新振兴和发展东北地区。根据振兴东北战略,中国将通过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对明显落后的老国有企业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适应市场机制的现代化企业,并通过对新型产业基地的改造,使整个东北地区焕发生机。随着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日中两国东北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日趋活跃。在日中两国的东北地区之间,从80年代中期开始,以日本的“日中东北开发协会”和中国的东北三省政府为中心就不断推进双方的经济合作,如双方举行“日中经济合作会议”等。中国振兴东北的项目进一步推动了日中双方的合作。
文章认为,中国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农村问题。“三农问题”主要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最重要的课题。新领导集体诞生后,在财政分配方面加强了对“三农”的倾斜。具体实施了以下政策:实行了税制改革,如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在大部分农村撤消了农业特产税;建立医疗制度,完善医疗环境,如推进与城市地区卫生部门的合作,对率先实施的示范地区提供医疗补助金等;实行教育改革,同时提出了以下目标:在2007年之前,西部地区接受9年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成人文盲率在5%以下等。此外,对农村地区借贷制度和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革也是中国面临的一大课题。要真正实施农村结构改革,减少农村过剩人口是不可避免的。现在,大量被称为“民工”的农村外出打工者到大城市打工,弥补了沿海城市劳动力的不足,为农民收入的提高作出了贡献。但是,仅仅依靠沿海城市是不能完全吸收农村的过剩人口的。因此,促进农民离开农业的政策开始在中国受到重视,如在农村地区建立大批小城镇,并在小城镇兴建第二和第三产业。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主张的“小城镇理论”就是强调“离农不离乡”,在不改变农村居住结构的情况下形成小规模城市,通过上述这种方式控制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同时将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只有采取这种方式,通过产业和就业结构的转换,才是解决农村问题之路。新领导集体把“三农问题”作为最重要的课题,其中的当务之急是减轻农民负担。在今年的人大政府报告中,中国提出了“在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方针。今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特别拨款比前一年增长20%,达到近300亿元人民币。无论是振兴东北还是解决“三农问题”,可以说都是一种尝试,旨在通过实现社会稳定和均衡发展,以保障长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