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税务行业的管理变革和IT应用趋势 日期:2004-05-10
税务信息化是当前税务系统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伴随着中国税制改革诞生的“金税”是当今国内电子政务建设的焦点,从1995年开始,国家对“金税工程”中设备和技术的采购投入逐年加大,仅国家税务总局就已投入几十亿元资金支持。
在今年年初举行的“中国税务信息化战略研讨会”上,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钱冠林先生对其给出了一个鲜明的定义:中国税务信息化=业务重组+机构重组+信息化,即中国税务信息化同时体现了管理变革和信息化应用的基本特点,信息化带来了管理方面的重大变革,管理变革又促进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围绕二者的关系,论述了税务行业在管理变革和IT应用方面的趋势。
一、信息化带来的管理变革
我国的税收信息化建设历程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分布到集中、从单一到复合、从分散到统一的巨大变革,逐步实现了以信息化手段支撑起中国税收征管改革的历史重任。特别在实施了金税工程一期和二期后,我国的税务信息化已经从政策法规、业务流程、技术实现、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做好了跨进第三阶段的准备。金税二期工程曾被朱鎔基总理誉为增值税的“生命线”,税收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中国税务的“点金石”。
在“科技加管理”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税收信息化给税务行业带来的深刻的管理变革主要表现在机构重组和业务重组两个方面:
1.机构重组
税收信息化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税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努力降低征税成本。传统的税务组织机构是一种典型的金字塔结构,信息向上传递的途径必须通过组织中的各个层级汇总上传,上级指示也是层层的向下传达贯彻,这种方式费时费力,同时信息在上传下达的过程还会发生偏差甚至丢失。而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组织结构中,中间层管理人员所从事的搜集,处理,传递信息等工作被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所取代,大量中层管理人员也将因此被削减,组织呈现扁平化趋势。税务部门必须走一条科技强队,从数量型到质量型的道路。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预测,未来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中管理人员的数目只有现在的1/3,组织层次会减少一半。
2.业务重组
信息化给税务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变化。典型的如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有了这个系统,越来越多的纳税人只需坐在办公室电脑前,就能完成数以万计的税款申报和缴纳;报税软件自动从财务软件中生成报税数据,直接发送到税务局的服务器上。而对于税务局来说,收到申报数据后,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网络从纳税人的开户银行把税款划入国库,并产生电子税票供纳税人查询或留存。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征收统计工作以及数据采集、税收监控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快捷。这些都必须和业务管理模式重组和优化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良好的功效。
二、税务行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税务信息化走过了20年历程,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直接导致各地税务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数字鸿沟”。目前在各地应用的同类系统中,版本不同,功能范围不同,业务分散,直接加大了统一管理监控的难度,难以保证各级税务数据的准确和及时,降低了工作效率,加大了系统维护难度。
其次,多年来税务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因素大多是有针对性的解决具体业务的应急需求,缺少统一的规划,因此,各地信息应用系统建设自成体系、重复开发、功能交叉,而且普遍存在“信息孤岛”,各地多年来积累的大量数据不能及时共享,信息交流不畅,设备、网络利用率低。
第三,我国的税务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业务流程、数据结构和接口普遍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和税务业务相关的外部系统在各地之间也有很多的差异,外部系统也并不规范,加之我国当前税收政策不断调整,经常有一些新的税务方针和举措出台,地方税务的征收及统计也要不断跟上国家的变化和发展,税收业务系统本身也就难以规范了。
除此以外,税务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现有系统的技术平台较低,已难以适应税收现代化所提出的网络化、集中化、管理化等较高要求。 这些因素都给税务行业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直接造成了成本高,效率低等现象。信息化带来了管理上的变革,管理中出现的又对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