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的数据都表示了一些什么意思?这很有意义。因为根据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做的承诺,我们从2001年开始到2010年,每一个税号的关税税率都已经谈定,只是执行的问题了。那么,税率变化到底对我们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么考虑这件事?税率的那些指标又反映了一些什么内容?还有,我们现在,比如说跟香港、跟澳门建立更加紧密的贸易关系,跟东盟10+1要建立自由贸易区,我们还是曼谷协定的成员,在曼谷协定里面,我们又达成了一些新的协议,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关税上面有所表示,那么它们都是一些什么内容呢?影响又是怎么样呢?
在评论我们关税水平的时候,大体上都使用了这么几个名词和数据,一个是名义税率,名义税率就是在我们海关进出口税则上面所列的税目下的税率,实际上反映了国家通过征收进口关税,对这个产品提供了多大的保护?要征收多少关税?
在谈到关税水平的时候最常用的就是算术平均税率,这有几种做法,也可以说有若干算法,一种最简单的算法,或者是现在最常用的算法,是把每一个税目下的税率求和,然后除以税则税目总数,这个算术平均税率有很不确定性,因为实际上算术平均税率受里面税则总数的影响,又受到税率结构的影响,如同样的一个瓶子,现在税率是20,如果就一个,算术平均肯定也是20,后来我又列出来有200毫升的、300毫升的、500毫升的、750毫升的,这一细化以后,那些瓶子的税率如果都不一样的话,算术平均税率就变化了。 我们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这几年是突飞猛进了,但是有一个过程,考虑到我们国内工业的承受能力,同时我们还要履行在国际上对我国关税减让的承诺,我们原来1992年的时候,算术平均税率是43.2%,后来我们就把它降到36%,后来又降到25%,大幅度的降税。我们江主席在APEC上宣布,我们国家将在本世纪末,将我们的关税水平降到多少。大家一回顾历史,就会发现,我们的关税都按照我们在国际上的承诺降税了。但是并没有发现降税对国内产生多大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在安排降税方案的时候,就把那些基本上没什么降税,或者是降税没什么进口或进口比较少的予以扩大,这一扩大算术平均税率就下来了,算术平均税率实际上并不真正反映一个国家征收关税的能力和水平,也不完全反映一个国家开放市场的程度。但是,由于这个数字比较好计算,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用这个算术平均税率,包括美国,有很多的农产品税率也不低,也是20%、30%的,但是一算术平均就是5%了。这个东西有的时候会产生一些错觉,也会使人们利用这个算术平均的特点来做一些文章。
还有一个数据叫加权平均税率,加权平均税率是以每一个税率征收的税额,以进口额为权重计算出来的平均税率,比如说某一个税号下进口额是什么,然后再乘上它的名义税率,就得出了这个税目全年进口所征收的关税,把这个一个一个都加起来求和,再除以税目总数,得出来的就是加权平均税率,加权平均税率就反映了一个国家实际征收关税的能力是多少。但是,它也不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关税水平,因为实际上有些国家需要进口的产品是低税率,低税率的产品又大量的进口,就促使你进口额大,权重就大,就把总的关税水平给拉低了。还有一些外国想进入中国市场的产品,由于税率高,进不来,同时又由于他进的少,虽然税率很高,但是对加权平均税率的影响小,加权平均税率也下来了。
那到底哪个能反映呢?说实话没有一个指标能够一下子说明问题,因为影响进口的因素太多了,影响这些指标的因素太多了。如果您关心某一个产品,关心某一个行业,你就要具体的去研究这个产品、这个产业、这个税目以及和它有关的那些客观因素,这样才能够研究出关税在这里面的分量到底有多大,影响有多大,才有可能得出一个比较可靠的结论。仅从以上几个单项指标来宏观的说,不太说明问题。
2001年多哈会议签字之后,现场就有个记者采访我,说中国降低进口关税以后,加入世贸组织降低进口关税,是不是要影响到中国的财政收入?我当时就跟他讲,我说影响财政收入或者是影响进口税收的因素很多。比如说,除了关税税率以外,还有汇率,人民币贬值等,因为我们的完税价格要由外汇价格变成人民币价格再征税,如人民币贬值,进口税收马上就增加了;还有国际市场的价格,价格不同对税收的影响出就不一样。因此,我说,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您问的这方面没法回答,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
现在正要说明这个问题,虽然在入世以后,我们国家的关税水平在逐渐下降,可是我们的关税收入这几年却在大幅度的上升,如2003年进口环节税收增加,包括进口环节增值税,增幅在30%以上,这样由于进口额增加了,税收也增加。
另外一个数字叫做关税的有效保护率,是由制成品的税率,减去投入品的税率,和它在制成品里面所占的比例,比如说发动机占20%,它占汽车生产成本的比例是30%,这两个乘积每一项求和,拿制成品的税率减去它,之后再除以1,减去投入品占制成品成本的比例。
这个税率所反映的是通过征收进口关税,对某一个指定的产业的保护水平。说得白一点,关税的有效保护就是通过征收进口关税,而使得某一个产业的加工增值率发生了变化。比如说在国际市场上,小轿车的整套散件是1万美元,整车是1万1千美元,这个小轿车的整车厂或者是整车企业的加工增值率就是1万1千减去1万再除以10%,很简单,他在国际市场上加工增值率是10%。但是如果对整套散件不征关税,把进口环节增值税的环节排除,不考虑增值税。那么,它在国内还卖1万美元,这时候如果我对整车征收10%的关税,整车在国内市场就要卖1万2了,这样,国内整车工业的加工增值率就发生了变化,它的加工增值率就是1万2减1万再除1万,变成20%了。显然,这个有效保护率可以远远的高于名义税率。
加工增值率发生了变化,这个行业的投资回报率就变化了,有效保护率越高的产业,投资回报率就越高,就更能够吸引投资。试想我们国家在历史上所谓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比较多的产业,一开始是彩电,后来是什么家用电器,还有汽车等等,无不都是有效保护率高的产业,企业家可能没去计算什么是有效保护率,他不知道,他就知道往这儿上投资赚钱,实际上它和我们的关税税率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在加入世贸之前,很多国家,或者说是世界贸易组织在历史上谈判关税减让的过程中,很多国家就利用了关税的特点,把它的名义税率下降了。但是,他所提供的国内产业的有效保护率反而增加了。因此,你一看这个国家的名义税率很低。但是,实际上他的有效保护率可能还很高,其他国家的产品还是很难进入他市场的。这样就造成了一个表面看似非常开放的市场,实际上他的市场是非常封闭的。我国在入世谈判过程中,也力图做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我们谈判地位的虚弱,在运用这方面的能力就受到了一些国家的约束。
刚才提到了算术平均税率和加权平均税率,这两个税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关税税率还不一致的情况下,是永远不可能相同的。当加权平均税率高于算术平均税率的时候,说明这个行业制成品的进口量大于他的初级品的进口量,换句话说,这个行业的制成品的市场在国内需求极大。如我算的2003年的这个结构里面,主要有化妆品、塑料制品、汽车、有机无机化工等等。当然,大量的还是加权平均税率低于算术平均税率,说明这个行业主要进口原材料,在国内加工成成品。
另外,我们按照现行的税率结构算下来,我们有效保护率比较高的产业是哪些呢?是烟草,各地都在大办小烟厂,还有针织品、服装、仪器仪表制造、属加工、机械制造、电机制造、塑料制品、食物加工等等,按理说,投资回报率比较高的产业,应该吸引更多的投资。
除了我们在入世时承诺的关税减让外,我们这些年还在关税方面做了一些其他的减税安排。如最近内地与香港建立更加紧密的贸易安排。根据这项规定,我们将从2004年1月1号起,对原产于香港的什么冰淇淋、润滑油、中西药品、燃料、化妆品等等,涉及到我们现行税则273个税号的产品,一律实行零关税。在这273个税号里边,能不能实行零关税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原产地问题,我也想就这一点稍微分解一下。
大家知道,香港是自由港,香港在从别的国家和地区进口时是零关税(除了个别的产品,烟、酒、首饰以外,有少数商品有关税,绝大多数商品都没有税),同时香港也不实行增值税制度。如果我们跟香港全面的实现零关税,就势必造成其他国家的产品转口变成了零关税,就会从这个途径,对我们国家产业,也包对我们税收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与香港谈更加紧密贸易关系的时候,我们就强调了一条,我们为了支持香港的发展,维持香港经济的稳定,可以给他们进口环节的税收优惠,但是你必须是香港的产品。
那么什么是香港的产品呢?就牵扯到了原产地问题,原产地我们现在在273个税号里面,实行加工工序标准的有190个,就是说这些产品必须在香港完成某一道关键的加工工序,比如说服装,有的国家给定成裁剪地是原产地,有的国家给定成缝制地是原产地,你在香港必须完成某项特定的工艺,才能够变成香港的产品,以零关税加入内地市场。实行增值标准的有37个,也就是说这些产品的零部件、原材料或者有一部分在国外加工,是在其他地区进行的,但是在香港本地必须实现30%以上的增值,才能够变成你香港的产品,以零关税进入内地。还有实行税号改正标准的有46个,也就是你原来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的东西,在税则归类里面是某一个税号,经过你香港加工以后,这个产品按照海关归类的原则,它的税号必须改变了,必然改变了,这时候才能够把你进口的那些东西变成是香港的产品,以零关税进入内地。
根据内地和香港更加紧密贸易关系的安排,在2004年6月30号以前,香港的部门、企业就可以向香港当局提出来,要把什么列入到零关税里边去,然后经过内地政府的审查、同意,于2005年1月1号开始实施,到了2006年1月1号,对所有认定是香港产品的所有产品都要实行零关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