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江西省啤酒产量一直在40~50万吨徘徊,从2000年到2002 年,还出现了0.9%、9.96 %和2%的降幅,而同期全国啤酒产量的增幅却达8%、1.9%和5%
时下,又到了啤酒产销的黄金季节。可记者却发现,惠泉、雪津、青岛等一批外省品牌占据着江西啤酒市场的半壁江山,尤其是高档啤酒,几乎是外省品牌一统天下。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管理不善,市场混乱,竞争无序,致使江西省啤酒业出现萎缩,在与外省啤酒的较量中处于劣势地位。
小、散、乱现状堪忧
崇仁县某啤酒厂,年生产能力1万吨;抚州市某啤酒公司,年生产能力3万吨;余江某啤酒公司年生产能力1 万吨……这都是该省近几年新建的啤酒生产企业。这些“小舢板”能否承受市场的大风大浪?
目前全国共有啤酒生产企业500余家,平均产量4.7万吨,而江西省近30家啤酒生产企业平均产量只有 1.4万吨,不到全国平均产量的1 /3。以2001年为例,全国销售收入超3亿元的啤酒企业有26家,国内两大啤酒航母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产能已分别达到250万吨和180万吨,产量在50万吨到100万吨的企业有6家,30 万吨到50万吨的企业近10家,而江西最大的啤酒企业南昌亚洲啤酒有限公司2002年实际产销量只有11 .15万吨,销售收入不到2亿元,分散在各地的10多家小啤酒厂年总产量只有5~6万吨。江西和全国水平差距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地方对啤酒制造企业的市场规律认识不足,盲目上小啤酒厂的情况特别突出,这些小啤酒厂大多工艺设备简陋,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缺少环保等配套设备,环境污染严重,不靠“ 特殊政策”保护,生存难以为继。
内外夹击,竞争惨烈
据统计,江西省啤酒消费量每年约为70~80万吨。以2002年为例,全省规模以上啤酒企业产销量只有 40万吨,另一半市场份额被外省品牌和规模以下的小啤酒厂占领。
是江西啤酒生产能力不够吗?答案是否定的。目前该省啤酒产能有 100万吨,也就是说,每年有近60万吨的生产能力被闲置。在江西啤酒行业处于龙头地位的南昌亚洲啤酒有限公司和江西燕京啤酒有限公司,它们的年生产能力分别为20万吨和15万吨,而去年实际产销量只有11. 15万吨和5.98万吨,闲置产能近18万吨。一些小企业情况更糟。
对此,江西燕京啤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善茂感触颇深:外省大企业挟规模优势步步紧逼,省内小企业低价倾销设绊脚石,省内骨干啤酒企业搏击市场有心无力。
目前,江西周边省份如浙江、福建、广东、安徽等省的啤酒年产量都在百万吨以上,大企业在规模、质量、品种差异化和促销方式上体现了强大的竞争优势。江西省中高档啤酒市场几乎全部被外省产品占领。
在低档啤酒市场上,江西大企业也处于劣势位置。省内骨干啤酒大厂每吨须缴纳增值税、消费税约400元,而实行包税制的一些地方小厂每吨平均税赋还不到10元。江西燕京啤酒采用澳大利亚的优质麦芽为原料,每吨价格为3 200元,而采用低等级原料的地方小厂,其原料成本就低了1/3。不仅如此,许多新上马的地方小啤酒厂依靠地方的包税制等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以本地销售为主的地方保护性政策,竟以每瓶0. 7元的价格销售,而江西燕京啤酒的保本价约为每瓶1元。不平等的竞争,使骨干企业的销售受到严重影响,生产能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形成“ 大的做不强,小的活不好”的局面。
做大做强,迎头赶上
据江西省食协统计,近5年来,该省啤酒产量一直在40~50万吨徘徊,从2000年到2002年,还出现了0.9%、9.96%和2%的降幅,而同期全国啤酒产量的增幅却达8%、1.9%和5%,江西和全国水平的差距 进一步拉大。如何做大做强重点骨干企业,已成为江西啤酒行业的当务之急。
江西省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今后几年省啤酒行业将在保持规模适度增长的同时,着重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充分发挥生产能力,加强市场整顿,严禁低水平重复建设,力争在2007年年产量达到60万吨(其中高档产品10 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亿元。
为实现这一目标,江西省有关专家建议,江西省应当制定和发布《啤酒行业发展导向和布局指南》,加强政策引导,以产业政策的形式对全省啤酒产业进行规范。对明显低于成本价销售的省内外啤酒,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处罚。质监部门对省内销售的各品牌啤酒进行质量抽查,定期在媒体上公布结果,以引导消费。鼓励各地采取资源优化组合,以大啤酒厂托管小啤酒厂的形式,进行联合重组。(夏石福;胡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