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两个月,福建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主题,扎实做好开局的各项工作,国民经济基本保持上年的快速增势,继续在高位运行,项目带动有力,开局形势较好,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外贸出口为近五年来同期最好水平,市场比较活跃。
一、农业生产形势向好,春耕备耕速度加快。一是粮食生产得到加强。今年粮食种植意向面积2256万亩,比上年增加50万亩左右,增长2.4%,将为近6年来首次增加。主要是旱情缓解后的恢复性增长、涉农税费改革和今年政府将对种粮农户的直接补贴等政策拉动积极影响所致;同时,去年底以来粮油产品价格持续上扬也刺激农户的种植意愿,增加了农民种粮的信心。二是良种、化肥、农药、农膜等春耕农资储备较为充裕,基本满足生产需要。3月初,全省出现了一次降雨过程,各地溶田进度有所加快,截止到3月5日为止,全省已经溶田129.2万亩,较去年同期加快10.8万亩。当前禽流感疫情影响虽逐渐减弱,但旱情、火险、病虫害、畜牧疫情等对我省农业生产的影响仍然存在,部分农产品产销偏紧,价格持续上扬。
二、工业保持较快增长,结构调整继续优化。一是工业(指规模以上,下同)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2月,全省工业完成增加值237.38亿元,增长22.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二是大部分行业实现较快增长,三大主导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省37个工业行业中的36个保持增长,29个行业增速在10%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速在35%以上。由于粮油价格上涨,带动农产品加工业高速增长,1-2月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分别增长38.7%和34%。三大主导产业完成总产值405.77亿元,增长28.4%,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9.2%,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6.1%,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3.9个百分点。三是工业品出口增长强劲。全省累计完成工业品出口交货值282.96亿元,增长31.5%,增幅较去年同期高3.5个百分点,是近年来同期最高水平。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60.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50.8%。四是除集体企业外,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股份制工业增长30.8%,股份合作企业、国有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分别增长30.2%、11.5%和36.8%;三资工业仍保持25.4%的较快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但由于戴尔、东南汽车等大企业增幅回落(主要是企业进行生产调整)的影响,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6.2个百分点。五是工业用电、交通货运增长与工业增长基本相适应。全省累计发电91.2亿千瓦时,增长9.7%,其中火电79.9亿千瓦时,增长65%,水电因今年以来雨水仍然偏少下降67.6%。工业用电64.5亿千瓦时,占全部用电量的69.8%,增长24.5%。全省交通货物运输保持稳步增长,港口运输增势迅猛。铁路、公路、水路货物发送分别增长14.6%、6.7%和21.7%;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港口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完成2081万吨和60.5万标箱,分别增长24.6%和30.2%。
结构调整继续优化,项目带动园区工业快速发展。工业主导产业比重进一步攀升,前两个月,我省三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9.2%,比去年全年占47.6%提高1.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重化倾向更加明显,重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50.2%上升为53.3%,提升了2.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规模也在扩大,其产值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1.8%上升为23.3%。各地新引进的项目基本落户工业园区,园区的发展已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生力军。1-2月全省工业园区企业完成总产值312.03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近四成,比去年同期增长32.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1.6个百分点。其中省级工业园区增速最高,增长34.9%,分别比市级、县级增速高6个、7.3个百分点。非工业园区仅增长1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1-2月,全省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8.93亿元,增长45.2%,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26.8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投资分别增长16.8%、54.5%和58.4%。投资的主要特点:一是电力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全省在建电源及电网项目达128个,电力生产供应业完成投资12.79亿元,增长2.6倍。二是服务业投资增速较快。全省服务业完成投资98.44亿元,增长40.3%。三是投资增速在全国的位次大幅前移。全省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居全国第16位,位次比去年同期前移11位。四是房地产开发保持较快增长。共完成投资46.52亿元,增长58.4%,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9位。
重点建设进展顺利。1-2月,已完成投资37.27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1.9%。一批在建或续建重点项目工程进展较快,赣龙铁路(福建段)全线路基土石方和桥梁工程已基本完成,福州火车站站房改造工程正在抓紧内部装修,三福高速公路正在路面施工(三明段主线路面完成75%的底基层和45%的基层施工),漳龙高速公路(漳州段)的路基、桥梁、隧道基本完成。
四、消费市场购销活跃,市场物价小幅上涨。1—2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6.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市场运行特点:一是城市消费份额进一步扩大。1—2月,全省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05.58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57.6%提高到59.2%,拉动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个百分点。二是节日效应影响,吃穿用基本生活用品继续旺销。据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统计,前两个月,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零售额11.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增长52.0%;日用品类商品增长61.5%。三是汽车、住房、通讯等消费仍然强劲,但汽车消费增长势头放缓。1—2月,全省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汽车零售0.98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66.7%,实现零售额14.82亿元,增长73.2%;与住房有关的家具、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商品分别增长1.1倍和92.0%;以移动电话为主的通讯器材零售额增长2.7倍。与此同时,受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影响,汽车消费势头有所放缓,前两个月平均零售0.49万辆,与上年12月份零售0.71万辆比,减少0.22万辆。
市场物价继续小幅上涨。1-2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升2.5%。按城乡分,城市上涨2.3%,农村上涨2.7%;按商品和非商品分,消费品价格上涨2.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4%。物价与上年同期比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粮食价格受国内粮食主产区粮源减少、价格不断上扬以及春运期间运力紧张粮食调进量少等因素影响上涨了17.8%,油脂价格上涨了20.7%;二是受禽流感疫情逐步解除,肉禽蛋的消费增加,价格上涨较多,肉禽及其制品上涨9.2%,蛋价上涨18.4%;三是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带动部分农资价格的上涨,煤炭、电力、石油和运输瓶颈制约,价格不断攀升,致使农业生产资料成本继续增加,价格进一步上涨,比上年同期上涨6.2%。据测算,今年前两个月的消费价格上涨2.5%中属于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1.6个百分点。此外,前两个月,我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3.2%;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9.9%。主要是受黑色金属产品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影响。
城镇居民收支保持增长。1-2月,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1%;人均消费支出1557元,增长7.2%。前两个月,居民支出呈现以下明显特点:一是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较快。1-2月,居民购买汽车、手机等交通和通讯工具致使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52.4%;至2月末,百户居民汽车拥有量达1.3辆,增长56.8%。二是医疗保健支出高幅增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65.9%。其中,滋补保健品支出增长89.1%,医疗费支出增长达1.5倍。三是居民购建房速度加快,提取储蓄款明显增加。随着旧城改造和城市拆迁步伐的加快,城镇居民家庭购建房支出大幅增长。1-2月人均购建房支出增长41.8%,为此,居民人均提取储蓄存款达79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5%。
五、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稳定增长。1-2月,全省累计完成进出口60.7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4%,其中:出口35.52亿美元,增长38.9%,出口增幅高出全国10.2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十大出口省市的第三位,比上年同期前移七位。主要特点:一是外商投资企业和重点企业的作用较为明显。1-2月,全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3.87亿美元,增长49.8%;其中,冠捷(含捷联)和戴尔两家企业的出口增量占全省的37.4%。二是对各大市场出口全面增长。其中,对美国、欧盟和日本出口增势强劲,分别增长42.8%、58.4%和36.1%,对香港和东盟出口增势相对较弱,分别增长18.8%和26.3%;三是机电产品仍然是我省出口的主要力量。全省机电产品出口16.69亿美元,增长66.2%,占全省出口增量的73%。四是各市出口增幅差距较大,漳州、福州、厦门三市出口增幅分别达92.9%、82.7%和32.1%。龙岩、莆田市、泉州、南平分别增长25.0%、23.7%、22.6%、18.9%。宁德、三明增幅在10.0%以下。
利用外资稳步增长。1-2月,全省合同外资8.7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69亿美元(若按验资口径,实际到资2.7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1.4%和20.9%。主要特点:一是制造业利用外资稳步增长,服务贸易业吸收外资继续扩大。1-2月制造业合同外资和实际到资分别为7.06亿美元和4.36亿美元,分别增长24.7%和11.9%;服务贸易业合同外资1.34亿美元,增长49.4%;二是项目规模明显扩大。1-2月,全省外商投资项目平均单项合同外资和实际到资规模分别为232.91万美元和152.03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3%和23.8%。三是服务业引资增速领先。第三产业吸收外资1.29亿美元,增长62.7%,主要集中在住宿、餐饮、租赁和商务行业;第二产业引资增长20.2%,第一产业下降19.5%。
六、财政收支基本正常,金融运行平稳。1-2月,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112.75亿元,增长18.6%。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60.67亿元,增长17%;上划中央收入完成52.08亿元,增长20.6%。全省财政支出61.41亿元,增长18.4%。主要特点:一是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地方流转税完成31.19亿元,增长19%,快于其他税种。二是税性收入较为均衡。在地方级收入中,税收完成53.75亿元,增长16.4%,占地方级财政收入88.6%;三是随着预算的批复,支出相应安排、兑现两年晋档工资和发放年终奖,工资性支出增幅提高以及部分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支农、教育、卫生、社保等支出进一步加强。
金融运行呈较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首先是存款继续大幅增长。1至2月本外币各项存款增加178.32亿元,同比多增28.36亿元。但2月份只增加82.63亿元,同比少增13.37亿元,主要是受储蓄存款回落的影响。2月当月本外币储蓄存款减少5.15亿元,主要原因:一是节前从股市回流银行的大量资金节后已基本流回股市;二是节后股市在政策利好的刺激下进一步走高,吸引了不少居民储蓄入市;三是近期基金发售呈旺销势头,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储源。据统计,仅2月份就有10只基金面市,且供不应求,目前已有2只基金在全国认购额超100亿元。其次是贷款投放势头较猛。1至2月本外币各项贷款增加124.15亿元,同比多增54.05亿元。其中2月份增加52.67亿元,同比多增60.02亿元。从人民币贷款投向看,房地产贷款增势减缓,而对工、农业等生产性企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供给较为充沛。1至2月工业贷款、农业贷款、基建贷款分别增加22.61亿元、13.38亿元和18.42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3.91亿元、5.27亿元和9.31亿元。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和房地产开发类贷款增加16.41亿元和4.92亿元,但与去年同期比增量减少。
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是:需求类指标在全国位次前移的同时,一些生产类指标在全国的位次后移。1-2月,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增长22.2%,由去年同期居全国第三位后移到第十一位。部分基础产品供给有所偏紧。从生产看,1-2月,煤炭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5.6%、22.6%、8.1%和18.3%,均低于全省工业增长24.8%的水平。从价格上看,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9.9%,所调查的九大类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全面上涨,最高的是黑色金属材料类,涨幅达33.9%。今春雨量偏少,大型水电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只达到35%,供电量仅为正常月份的1/4。虽然前2个月工业用电增长24.5%,若考虑到火电比重升至近70%带来的线损自耗等不可比用电增量,当前的电力增长仍然偏紧。一些农产品产销也偏紧,价格持续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