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法不义正严辞!——当甫出的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横遭非议和质疑之时。
使命所关。“标准试金石”内涵支撑的不仅是小小的一个WAPI产业市场,对它的姿态关乎更多民族产业的持久生命力。因为在它后面,倚马翘首的还有TD-SCDMA、EVD、数字电
视,以及更多的“中国国家标准”!
开始裸露在WTO烈日暴晒之下的中国,再也不能依靠简单的高关税屏障防止“紫外线”的伤害。
技术性贸易壁垒符合国际惯例
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例。
2002年开始,我国正式实行信息技术产品协议关税税率。根据《信息技术协议》有关规定及我国加入WTO信息技术产品协议承诺,从2002年1月1日起,关税门槛开始对移动通信基站,移动通信交换机,大、中、小型计算机,喷墨、激光打印机及集成电路等122个税目的产品逐渐失去作用力,占我国信息技术产品总税目(共251个)的49%左右;同时,对手机、局用程控交换机、光传输设备、网络设备、针式打印机及电容器等产品实行了3%左右的低关税。
2003年,我国256个信息技术产品关税税目中,累计已有213个信息技术产品关税税目取值为零,占到我国全部信息技术产品关税税目的83.2%,其余税目在2005年前也将全部压到此底线。
如此一来,本来就在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先天不足的中资企业,脱去关税壁垒外衣后显得更加势单力薄。根据国际惯例,中国亟待设立另外一层“技术性贸易壁垒(TBT,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屏障,以适应突变的国际贸易气候。
技术性贸易壁垒,指一国或区域组织为维护国家或区域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障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而采取的强制性或自愿性技术性措施。
技术壁垒主要依据技术标准。只要符合技术性贸易壁垒定义,各国就有权在国内推行强制性标准。
而强制性标准一旦实施,进入厂商在研发积累上形成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就会随之瓦解;相反的,国内企业则可以在此庇护下,省去大量的追加投资和赢得技术创新的时间。
政府态度强硬
遗憾的是,现在看起来,我们的这层外衣还并不怎么厚实。
一方面,我国遵循的许多技术标准不符合国际通行标准,这已经成为扩大出口的重要障碍。据统计,现行我国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的比率不足40%,而我国有60%的出口企业遭遇过国外技术壁垒,每年由此造成的出口直接和潜在经济损失约500亿美元。
而在进口方面,由于我国技术标准不够完善和成熟,很难起到有效保护民族产业的作用。
统计资料显示,在现行ISO、IEC16000多项国际标准中,99.8%由国外机构制定,中国参与制定的不足千分之二,由中国主导起草的只有15项;而且,我国现阶段技术标准还存在总体水平偏低、采标率低、标龄过长等痼疾,于产业健康十分不利。
损则补之。2002年12月,科技部在“十五”12个重大科技专项中,专门设立了“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由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实施,把它和人才、专利一起打包成“三大战略”全面推进。
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分为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农业技术以及制造业等四个方面,预计2004年结束,共拨研究经费1000多万人民币。据悉,在国家确定的12项重大科技专项中,其他11项均面向产业化,唯有标准专项是基础性建设项目,其实施口号也被拨高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民族利益”,此间重量可见一斑。
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分为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农业技术以及制造业等四个方面,预计2004年结束,共拨研究经费1000多万人民币。据悉,在国家确定的12项重大科技专项中,其他11项均面向产业化,唯有标准专项是基础性建设项目,其实施口号也被拨高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民族利益”,此间重量可见一斑。
目前,全国300多家机构的1200多人正直接参与该项工程,共设置了33个课题。107个子课题;标准发展战略体系建设方面,也已经设立《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和《技术性贸易措施战略与预警工程方案》等专项课题。
后台已然铺好。从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案例来看,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第一步也已迈出,强硬姿态更自岿然摆好。政府的工夫算是做到家了!
企业界尚需努力
需要加快脚步的却是涉案企业。与专利问题相比,来自标准的作用力较难让企业感受到直接的切肤之痛,因为它的影响往往针对整个产业。
作为独立利益体,很难要求企业站在产业高度上设计动作,而现在看来,却非此不可。
原因简单且急迫。尽管政府姿态足够高瞻远瞩,但可支配的技术标准财政支持却少得可怜,不足以支撑一个产业的向上生长。据称,这部分补助经费一年大概为8000万人民币,而每年我国推出的各类标准就在1000-2000项之间,除去各种行政开支,每个标准分得的实际补助一般在1-2万元。与此相比,美国标准科学技术研究院每年获得的财政拨款却高达7亿美金。
而另一方面,此前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主任助理苏忠民曾向记者叹息,企业的标准化意识不强和技术研发能力太弱,已经成为制约国家标准化进程的主要阻力。
幸好我们还拥有一个规模与潜力俱荣的“中国大市场”。以此推之,国外厂商不可能不在意和遵循中国标准;中国标准对国内产业支撑底线也是全球市场的1/5,因为,我们拥有全球20%的消费市场。
当然,我们拒绝抱着它哼狂想曲,这比没有该根据地更加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