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监会将对国有独资银行风险监管 日期:2003-09-18
9月15日,银监会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现场检查全面展开。此次检查的对象是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行及其所属分支机构,检查的内容包括贷款五级分类、非信贷资产和表外业务;同时,要特别对今年上半年贷款增长偏快的有关业务进行重点检查,包括贷款增长的主要原因、投向变化、潜在风险及风险控制情况。有关专家分析,今年上半年贷款偏快主要集中在房贷和车贷业务,此外,票据业务、个人实盘外汇买卖等非信贷资产和表外业务增长迅猛,这些业务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显露出一些风险,因此,下半年这些市场热点将可能成为监管焦点。
住房贷款:风险令人担忧
工商银行9月8日对外宣布,该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稳居国内银行业之首。工商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分别于2001、2002和2003年跨越了1000亿、2000亿和3000亿元大关,保持了高速稳定的业务发展节奏。而在股份制银行中,房贷业务推进最下功夫的当推民生银行,民生银行目前零售业务仅占全部业务的10%左右,该行今年隆重推出了民生家园1+3、移动按揭等,计划通过大力发展房贷业务将个人业务占比在几年内提高到30%。 有资料显示,去年我国房贷规模达到8200亿,占贷款总额的8%,占GDP的6%。而今年的房贷市场增长速度比去年更快,房贷的激增令人担心是否会聚集起房地产泡沫,造成银行业的金融风险。为此,人民银行和国务院先后出台了“121文件”和“831通知”。在谈到房地产信贷时,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支持房地产信贷的开展,但希望这项业务更慎谨、更规范。日前,银监会刚刚对房贷业务进行了培训。 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个人消费信贷部有关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除了人民银行电话了解过有关数据外,他们还没有收到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关于房贷检查的正式通知,但表示会积极配合人民银行或者银监会的检查。
汽车金融:警惕不良贷款
除房贷外,第二大市场热点车贷也备受关注。 到2002年,我国车贷规模为1400亿元,贷款购车占到新车销售的15%—18%。我国车贷市场目前以商业银行为主,并呈现以下特点:规模迅增,风险凸现,保险公司纷纷退出车贷险。备受关注的《汽车金融管理办法》和新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即将出台。目前市场传说,最有可能率先胜出的汽车金融机构是GE汽车金融与一汽大众的合资汽车金融公司。在国外,车贷主要由汽车金融公司承办。因此,车贷市场将面临市场主体变化、中外资展开竞争与合作的局面。 有报道说,北京市场的车贷不良贷款率高达15%,有的城市甚至高达35%。车贷风险主要表现在经销商蓄意骗贷、个人消费者恶意欠款、多头按揭等。据了解,银监会已请福特汽车金融公司做了有关车贷方面的培训,参加培训的有银监会有关人员和各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培训主要涉及如何进行车贷业务。银监会可能会依据培训内容检查各商业银行的车贷业务。 票据业务:信用遭受质疑
上半年,银行业票据业务急剧放大。 截至6月底,中国建设银行累计办理票据贴现1776.08亿元,完成去年全年业务量,同比增长3.49倍;中国工商银行全行票据业务交易额9644亿元,同比增长2.1倍;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也表示票据贴现等中间业务增长强劲。 有关人士透露,在票据业务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票据市场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目前最突出的是一些企业不依据贸易背景签发、承兑商业汇票,一些商业银行不依据贸易背景承兑、贴现商业汇票。此外,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高,拖欠严重,办商业承兑汇票没用,办银行承兑汇票又不符合银行的要求。但有的银行机构受手续费和吸存利益的诱惑,仍然办理甚至超过自身能力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无款垫付、借故拖延或无理拒付,造成到期承付率下降,银行承兑汇票无条件到期付款的信用基础遭受质疑。票据交易的贸易基础是否真实、交易是否合规将是监管的重点。
炒汇服务:竞争期待秩序
由于银行在外汇买卖业务中收入稳定,同时也能争揽到更多的外币存款,因此,各家银行纷纷推出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各交易银行在交易点差、交易币种、交易时间及方式等方面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为抢夺更大的市场份额,各家银行纷纷“降价”,由于各行竞相压低报价点差(通常汇率小数点后第四位被称为“点”,点差指银行买入和卖出外币之间的汇差),据说,多数银行的个人外汇买卖处于亏损状态。 而北京的市场开始朝向规范,工、农、中、建、交、招商、浦发、光大八家银行北京分行8月签署了《规范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的行业约定》,这一约定将外汇买卖的利差固定下来,这样就结束了各大银行外汇买卖的价格战。市场人士表示,如果出现斤斤计较擅自降价,可向北京市银行业协会投诉,因此,北京市场的竞争今后更多的是拼服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