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藏四大契机 人民币汇率压力形成“升级”有利形势
日期:2003-09-17
中国应牢牢把握人民币汇率压力蕴藏的四大契机:推动沿海产业结构升级,延长我国大发展的黄金周期;提高沿海发达地区人力资本价格,促进外向型经济向内地扩展;深化出口退税、社会保障等多方面改革;加强金融理论研究,在国际主流学派占有一席之地
美国财政部长斯诺上周对我国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访问。斯诺北京之行之所以受到全球高度关注,是因为他此行的重要目的,是要与我国金融界高层探讨备受世人瞩目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总统布什在最近的公开讲话中,频频暗示要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施压。美政界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关注有所升温是大选前的政治需要。但可以预计,人民币汇率问题引发的涉及我国贸易维权和金融安全的“攻防战”将不断上演。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近期为应对人民币汇率压力形成了一种改革开放升级的趋势和氛围,我国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赢金融贸易攻防战;同时,为将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不论是官方还是学界都认为,从宏观经济角度出发,我国政府不可能重新确定人民币汇率,不可能在未来1至2年内允许人民币大幅升值。但另一方面,中国也强烈感受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快汇率市场化改革的紧迫性。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围绕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问题,形成了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升级”的有利形势。
专家认为,我国应从战略上把握这一契机,统筹规划,力求解决一些开放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延长发展的黄金周期
人民币汇率压力问题涉及多边贸易平衡。我国外贸多年保持顺差,外汇储备增长较快。为了适当平衡汇率压力,一段时期内,可以增加关键设备与技术的进口,促进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推动沿海产业往内地转移,延缓我国投资成本增高的趋势和进程,从而延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发展的黄金周期。
曾担任两届东莞市台商协会会长的叶宏灯认为,日美欧要求人民币升值主要是因为贸易逆差问题,如果贸易逆差减少,这种压力也会减弱。因此,不妨拿出一部分外汇储备用于国内基础设施和一些具有长远收益的大项目的投资,推动沿海产业升级和西部大开发。同时,通过采购国外设备和技术,缩小对日美欧贸易顺差,一举两得。
叶宏灯说,亚太地区崛起的轨迹给我国很大的启示,就是要千方百计延长大发展的好光景。“二战”后,日本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后来由于成本增加,逐步把产业转移到台湾、香港等地区,建立起更有成本竞争力的生产基地,由此也带动了“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但到了80年代,台湾等地区也承受不了成本锐增的压力,把产业转移到了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后来,中国大陆因成本更低、环境更优而吸引了这些投资。回顾起来,日本、“亚洲四小龙”大发展的好光景有20年,东南亚却只有七、八年,估计中国将有30到50年的好时光。中国大陆有广阔的发展腹地,政府应推动变“日本——台湾——东南亚”模式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大陆发达地区——大陆欠发达地区——大陆不发达地区”的模式,延长我国千载难逢的大发展的黄金周期。
人民银行东莞支行行长徐诺金博士认为,现在国内有一种不良倾向,就是一哄而起地推动国内企业到国外搞投资、兼并。这很不恰当,因为这样会把国内急需的大量发展资金与就业机会带到国外去。实际上,目前我国国内的市场还很大,除了沿海发达地区外,内地还很穷,投资成本还很低,发展商机无限。这刚好成为我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广阔空间,为我国延长大发展周期提供了一个平台。我国应以解决人民币升值压力为契机,扩大技术、关键设备的进口,鼓励沿海企业往西部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