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韩入贸的经验和教训(二) 日期:1999-05-07
【新税网北京05/07/99信息】 贸易自由化加快了出口事业的发展,带
动了经济向前发展。日本政府在促进贸易和资本自由化的同时,还采取一系列具
体措施积极促进出口产业的发展,包括:宏观控制与诱导出口政策、促进全民出
口意识、改善出口环境和开拓海外市场,以及培养专业人才、严把出口商品检验
制度等。随着出口环境的改善,企业出口竞争力迅速提高,促进了日本国际收支
从逆差转为顺差,产业结构也从钢铁、造船等重厚工业向电子、半导体等技术工
业转变,成为一个全球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
市场开放也为韩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是进一步促进了出口导向型经济
的快速发展。出口导向型战略的核心不仅仅是单纯的扩大出口,根本目的是通过
出口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因而在扶持企业出口的同时,引进技术、设备、资金
及国内缺乏的商品就成为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70年代以后,韩国就开始不断调
低进口关税,1983年至1991平均关税从23.7%下降到11.4%,因而造成很长
一段时间里稳步增长,这就充分表明进口增长并没有削弱经济发展,反而说明了
对外贸易的增长是整个经济的主要动力;第二个变化是韩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
逐年加大。60年代末韩国的出口只占全世界出口市场的0.3%,到80年代末已占
到2%以上,包括进口在内的整体对外贸易曾经跨入全球十大对外贸易国家,进一
步的市场开放加速了韩国经济与世界的接轨;三是促进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
70年代以后,随着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扩大,韩国经济结构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
将原先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转移到造船、机械、化学、汽车及电子
等产业作为“战略产业”,有些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市场成为具有相
当竞争力的产品。
自由化过程中的教训
贸易与资本自由化的过程中,各国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首先是对外贸
易与促进内需的关系,这方面最突出的是日本。
随着出口贸易的飞速发展和日元升值,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对外贸易摩
擦越演越烈,其中2/3是发生在对北美和西欧的贸易中,特别是对美国有1/3的
交易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这种摩擦也从侧面反映了日本经济过分依赖出口的缺
陷,为此,1985年日本政府建议实施“开放市场行动计划”,并明确提出了“重
新开国”的口号,加速了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的进程。为实现上述目标,政
府建议必须从需求和供应两大方面来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具体为减少出口、增加
进口,把日本经济从“出口主导型”转变为“内需主导型”。
这种指导思想在实践过程中并不顺利,致使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一直处
于下坡之中。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更加唤醒了日本政府以刺激国内需求
带动经济复苏的意识,也更加认识到周边及全球经济的兴旺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
要性。因此,目前日本政府致力于加大公共开支,刺激国内消费市场,促进经济
的快速复苏。
而韩国的经验在于政府过多的干预,这种干预既是促进外向型经济根本动力,
同时也是造成经济动荡的重要原因。表现在:1、由于从政府到企业都片面追求
高增长速度,导致了经济的畸形和脆弱,尤其是政府扶持的大型企业集团更是全
面出击,追求大而全和财阀垄断,致使各种问题不断积累,成为日后一系列严重
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2、在政府过高的发展速度指导下,进出口贸
易大幅增加,由于扩大出口往往是在增加进口的基础上实现的,使得贸易赤字增
加,1992年以来,只有少数年份进出口呈顺差,其它年份均为逆差,且有些年份
的逆差相当大。这样就导致国际收支常年呈现赤字,外债加大,偿债压力逐年上
升,甚至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使整体经济出现隐忧;3、政府的出口主导型
发展战略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其中包括如何革新体制,消除腐败政治,增
强市场功能,提高社会平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保证韩国经济向发达国家
转变过渡的关键。(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