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经济的超长期衰退之警示 日期:1999-07-01
【新税网北京07/01/99信息】 日本:“失去的十年”
整个90年代对日本来说是名副其实的“失去的十年”。近来,日本经济微露
复苏迹象,但经济的真正浮起也许要等到21世纪了。日本经济陷入超长期衰退的
直接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由此带来的通货紧缩。这场战后最长的衰退起源
于泡沫经济的破灭,由于房地产和股市的暴跌,导致企业债务高企,银行坏帐堆
积,投资者资产缩水,由此引起企业“惜借”、银行“惜贷”和消费者“惜购”,
经济因投资和消费不足而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
为了刺激内需,摆脱萧条,日本政府采用了典型的凯恩斯主义的对策。在财
政政策上,政府年复一年追加预算开支,扩大对公共设施的投资,同时还多次实
行“特别减税”和永久性减税;在货币政策上则依靠不断降息来增加货币供给,
刺激消费和投资,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自1995年以来降至0.5%,商业银行
的短期利率达到0.25%的超低水准。然而,日本政府的这些景气对策均未能奏效。
一方面,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投资始终未能有效地带动社会投资的
扩大。原因在于日本的传统基础设施已经基本饱和,继续追加投入只会带来边际
收益的递减,并可能产生基础设施之间的“替代效应”。据估计,1991~1996
年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与企业设备投资几乎未形成任何正相关关系。不断扩大的
公共投资使财政承受的债务风险越积越高,财政对国债的依存度由1990年的10.
6%提高至1996年的28%,1997年的一般性政府债务余额已达GDP的95.4%,
高居发达国家榜首。1997年,日本政府被迫实行紧缩开支的财政结构改革,结
果使刚刚露头的经济回升再度夭折。
1997年经济负增长0.7%,1998年又下滑2.5%。另一方面,不断降低的
利率也未能将消费和投资有效动员起来。虽然存款利率已趋近于0,再无下调空
间,但民间存款余额仍在缓慢增长。消费疲软的原因一是人们对经济前景普遍
看坏,物价下跌和连续大规模降息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经济看淡的预期,从而
使利率杠杆失效;二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社会保障体制较弱,随着
高龄化社会的急速到来和银行降息使保险资产入不敷出,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的
支付日益捉襟见肘,迫使人们增加储蓄以防病防老;三是为了填补社会保障基
金的缺口,政府被迫开征和数次提高消费税,也产生了抑制消费的效果。同时,
巨额的不良债权迫使银行收缩信贷,连效益好的企业也难从银行得到贷款,宽
松货币政策诱发投资的效果被银行惜贷所抵消,经济活动陷入了所谓的“流动
性陷阱”。当然,日本经济的长期衰退还有其体制和结构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和失效无疑加重和延长了衰退。
中国:谨防重蹈覆辙
目前中国经济已明显进入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的状态,而我国政府所采
取的反周期政策也与日本的政策有着惊人相似之处。因此,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
教训值得中国记取。首先,要注意财政扩张政策的效用是有限的,财政投资只能
作为一个短期杠杆来使用,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最终只能靠企业和民间投资来
支撑。同时,使用财政政策要防止陷入债务扩张的陷阱,警惕可能产生的财政风
险。其次,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不要对降息所产生的刺激需求效果抱过高期望。
从1996年5月至今,我国已连续7次降息,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由9.18%降至2.
25%,但启动消费的效果并不明显,受益者主要是债务负担沉重的国有企业。中
国应吸取日本的教训,防止无休止的降息使经济进入流动性陷阱状态。
与日本相似,我国的有效需求不足不仅仅是一个周期性问题,更是一个体制
和结构问题,除采取反周期的政策杠杆外,最终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才
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首先应对因体制障碍使潜在需求无法
转化为现实需求的部门加以改革,如对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垄断行业和尚
未实现产业化的行业,通过市场化改革与引进竞争机制使社会对其产品和服务的
巨大需求得以实现。其次,应加快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并
使结构调整得以顺利推行。为解决资金“瓶颈”,必要时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发
行特殊债券充实社会保险基金。再次是加速金融体制的改革,在对国有商业银行
的巨额呆坏帐逐步加以清理化解的同时,建立产权多元化的现代商业银行和非银
行金融机构,解决非国有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融资难的问题,理顺储蓄—投资转
化机制。最后,通过财税制度的改革,加大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调节和对经济落后
地区及农业的转移支付,以增加低收入阶层和农民的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