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油价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日期:1999-05-18
【新税网北京05/18/99信息】 近年来全球石油行业为降低成本和增强
效益的大兼并,石油输出国组织与非该组织成员的部分产油国今年3月达成的限
产保价协议,以及石油消费大国经济出现回升等因素,正在使自1998年以来直线
下挫的石油价格逐步回升。4月28日国际原油市场的油价每桶回升到了16.20美
元,创15 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英国全球能源研究中心预测,今年第四季度,原
油价格可望回升到每桶20美元。最近在伦敦举行的全球能源研究中心第九届年会
上,来自世界主要产油国的专家就全球原油价格起伏不定的原因,限产保价协议
能否奏效,以及高油价对复苏中的全球经济将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
论。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油价低迷固然严重影响产油国经济的发展,给全球经济
带来负面影响,但油价走高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决不亚于油价低迷的影响。
因而,制定稳定油价的政策措施已成为全球石油行业决策者和经济专家们密切关
注的焦点。有关限产保价的海牙协议3月23日在维也纳迅速得到通过,体现了产
油国的共同意愿。协议已于4月1日起正式生效,但据全球能源研究中心的官员在
年会上披露,截至 4月下旬协议签署国的石油产量尚一桶未减,而国际原油市场
的油价却已开始回升。专家们认为,这是由于限产保价协议的签署促使带有投机
性的石油期货交易开始走俏,从而也带动了石油现货交易价格的上扬,但实际上
并未改变目前国际原油市场供过于求的基本格局。同时,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不
是实行等量限产,限产的比例也不可能做到均衡,因而为产油国之间随时爆发矛
盾埋下了伏笔。自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爆发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实施过多次限
产措施,但最终都以协议得不到有效实施而不了了之。虽然每次实施限产措施在
短期内对缓和国际原油市场的供求矛盾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最终产油国“限而照
产”的结果往往又孕育着一场新的危机。在分析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限产措施解决
不了全球原油市场的供求矛盾的原因时,专家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全球石油行业
还未能形成一个合理的产销供求机制,拥有全球77%石油蕴藏量的石油输出国组
织,其产量仅占全球总产量的42%。但多年来,每当出现石油供求矛盾时,却由
该组织采取限产措施以求稳定油价。有专家强调指出,让仅占全球原油总产量42
%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来协调全球原油的供求矛盾,显然是不尽合理、也是无能为
力的。有鉴于此,全球原油行业远未摆脱不时受油价起伏干扰的困境,如何制定
一个既有利于维护产油国利益,又有利于全球经济发展的石油政策,尚有待全球
产油国作出冷静和理性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现实措施。美、欧、日等经济发达
的西方工业国是原油消费大国,7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高速起飞的亚洲国家和地区
在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石油的消费也在逐年增长。它们是低油价的受益者。
为此,有的经济学家把低廉的油价视为促使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然而,每当
油价上扬时,它们又首当其冲成了“受害者”。因为原油价格的上扬即刻会使以
进口原油作为主要能源的绝大多数国家的贸易收支状况恶化,产品价格上升,通
货膨胀压力加大,同时使其货币在外汇市场也随之变得疲软,以致严重影响总体
经济的增长,最终的结果必然也影响其对能源的需求。近两年来的金融危机对包
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影响,以及由此而引起对原油市场的冲击足
以表明全球和地区经济对原油价格波动的互动关系。石油专家们认为,就目前全
球石油生产的格局而言,要制定一个油价相对稳定的长远策略,以利全球经济发
展的前提条件是,应尽快使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产量及其在全球原油市场所占的份
额与其蕴藏量相适应。专家们还指出,实现这一目标较为现实可行的途径,一是
西方大石油公司直接投资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技术开
发原油资源;二是石油输出国组织自身应充分、有效地利用其巨大的石油资源收
入发展多种经济,以增强其抗御因油价波动对其总体经济的冲击能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