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经济:没有改革的复苏 日期:1999-08-09
【新税网北京08/09/99信息】 近期有迹象表明,大量的外国资金又开
始回流到东亚地区。从韩国到马来西亚,亚洲的经济已在慢慢地开始走出去年陷
入的困境,该地区的股市指数开始反弹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平。外国投资商今年上
半年从这一地区(日本除外)的股市中赚取了40%利润。此一时期,大胆者竟然从
日本一些不通过交易所直接售给顾客的市场中,使自己投入的资金成倍增长地回
到自己的腰包。
但是,在尚未细看华尔街的研究报告“亚洲伟大的复苏”之前,人们最好仔
细地想一想,亚洲正在经历的这场复苏,但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复苏。假如看了
近期报纸的一些头条,人们一定会感到惊讶不已。在韩国,政府为了拯救大宇集
团竟发行了570亿的国债,以致该国股市指数暴跌11%,两天后才恢复正常。在
东京,政府也暗示经过今年首季的扩张之后,日本经济在第二季度可能又要衰退。
刚有起色的亚洲经济复苏,怎么会突然遭到意外的打击呢?原因很简单,在
这些国家里,目前的这种复苏并不可靠,而且全球基金的急速回流,正在消磨这
些国家的改革锐气。更令人担忧的是,亚洲地区目前仍然缺乏一种成熟周全的机
制,本来政府依靠这种机制可以熟练地控制资金,以免引发另一场经济危机。
挥霍无度
在亚洲,几乎所有的股市指数激增及经济扩张,都是靠政府加大财政赤字开
支而达到的。因为这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是通过贸易来弥补投资的不足以及
资金的迅速回笼。当然,全球一些产品(如电脑存储器)的坚挺价格,以及人们重
新实行奢华的消费方式,也帮了大忙。简而言之,这时,什么东西都比不上凯恩
斯的刺激消费理论了。据透露,去年亚洲发生经济危机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
亚、菲律宾、韩国和泰国等国家的短期利率平均下降7.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这些国家——90年代早期其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甚至有剩余的国
家,现在却成为肆意挥霍的浪费者。有经济学专家预测,在5个陷入经济危机的亚
洲国家中,他们的财政预算赤字平均约占这些国家2000年国民经济总产量的5%
-6%。今年这些国家股市反弹后的增值以及经济的增长,大约有80%得益于政
府的投资刺激。德国银行估计,如果把政府稳定银行的开销算在内,泰国明年的
公共赤字会急剧暴涨,将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8.5%。
狂热执迷
无论是泰国今年经济增长2%的宏伟目标,还是韩国增长8%的鲁莽表态,“
充满活力”的亚洲经济,现已经吸引了全球的投资狂。在1997年和1998年里,
外国贷款者和直接投资者卷走大约430亿美元的资本,匆匆逃离经济危机中的亚
洲国家。今天,就在外国银行贷款情势低迷之时,大量的股市投资者却回到了亚
洲市场。
如果把香港、新加坡和台湾也算在内的话,有人估算,这些国家及地区可筹
集300亿美元的外来资金。日本股市每月可吸进100亿美元的资金。日本金融专家
认为,投资者的这股热情并不代表他们对亚洲经济充满长远的信心。“这是电脑
化的资本主义。”人们清楚地记得,流入的这些资金随意性很大,而且随时会跑
得无影无踪。
不幸的是,旨在使亚洲经济复苏能持续发展下去的经济体制改革及结构调整,
现正被拖延搁浅,甚至有可能倒退。例如,在泰国不良贷款占银行贷款的48%,
比去年夏天的数字还要高。在印度尼西亚,这个数字更高,达60%。如果亚洲这
些国家的问题仍得不到解决的话,股市中的大盈利,从经济学上讲,是很难站得
住脚的——弄不好,还会导致股市的崩盘。
自从1997年起,韩国就开始出现经济危机,但一直以来政府几乎拿不出有效
的措施去解决实际困难。今年大宇集团出现的窘境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政府
的重压下,大宇集团在今年早些时候答应廉价出售造船厂、电子产品商店、宾馆
和其它一些缺乏竞争力的副业。然而,在出售这些资产时,由于作价不合理,到
资产重组时,发现他们的财产相对地缩了水。这时的大宇集团几乎到了无法履行
协议的状况,政府银行不得不为此背上160亿美元的债务。
继1998年受阻后,韩国金大中总统发动的这场改革在其它地方也四处碰壁。
政府无法向外国买方拍卖两家破产的银行。此外,政府计划成立共同基金,从而
可以筹集新的资金,而改革派试图取消大企业集团利用这笔基金的权力,不过,
改革派这种举措最终受到了大企业集团的挑战。
出于爱国主义的表现,韩国现代、三星等大企业集团纷纷通过成立“投资韩
国基金会”,筹集到逾100亿美元的资金。自3月份起,这些基金注入企业后,韩
国的股市才激增79%,但这条路走得太慢、太久。
在东南亚,情形也差不多。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动用了国家为数不多的优
质公司的资产和共同基金,专门清除银行不良债权,全力支持“构想拙劣”的工
业计划,如建立民族汽车工业。泰国出售不良银行的计划也落空。泰国总理川立
派的经济顾问阿蓬表示:“由于出现复苏的迹象,人们对改革的期望似乎不那么
热切了。”
同亚洲的清理整顿相反,90年代中期,拉丁美洲出现经济危机,阿根廷、智
利和秘鲁均让外国投资者接管了大约一半的金融机构。而在亚洲,经济危机之后
两年多的时间里,几乎很少有银行被外国接管。另外,在亚洲,银行的借贷总是
看面子、看人情,而不是基于严格的风险投资分析,这种不好的习惯仍没改变。
尽管亚洲外贸出口出现了反弹,如泰国、马来西亚增加了4%,韩国增加了8.
5%,但并没有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些增长速度也远远低于90年代初以两位
数增长的出口速度。而且能达到这个数字,主要还是由于一些周期性的因素促成
的,如电脑需求的增长、贬值的货币,而并不是真正的效益增长。因此,这种复
苏的基础并不牢固可靠;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有些太迅捷、太快、太
戏剧性,致使一些意义深远的结构性调整,没来得及进行。
(未完待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