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国经济:初露复苏曙光 日期:1999-07-11
【新税网北京07/11/99信息】 进入1999年以来,包括世界银行在
内的许多金融组织和专家都认为泰国经济已摆脱困境,走出谷底,甚至有人乐观
地认为泰国经济年内可望复苏,那么,泰国经济是否真的会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
泰国经济未来的走势如何?泰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发展中国
家借鉴?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东南亚室主任、
副研究员韩锋。
韩锋认为,由于泰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泰国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但
现在断言泰国经济彻底复苏还为时过早,因为真正的复苏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他说,随着泰国经济和金融改革的进行,泰国经济确实出现了缓慢复苏的迹
象,这主要反映在目前泰国的各项经济指标上。进入1999年,泰国进出口开
始止跌回升,3月份的贸易盈余已达9.87亿美元,外汇储备也恢复到了约3
00亿美元的水平,通货膨胀率已持续几个月下降。前不久,泰国中央银行宣布,
泰国经济衰退已到谷底,可望反弹,这一结论是该银行通过分析泰国工业的实际
生产量占实有生产能力的比例得出的.但是,是否就可以说泰国经济从此踏上坦
途,走向复苏,现在断言还不是底气十足,只能说是初露复苏曙光。因为泰国经
济目前依然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如内需下降,出口不振,企业资金短缺,银
行不良债权比例较大,等等。对此,泰国政府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泰国政
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促使经济好转。
首先,刺激内需。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失业率持续上升,大多数泰国人捂紧
钱袋过日子,使得消费水平呈下降趋势。内需萎缩影响了企业生产,如果不采取
措施刺激国内需求的增长,泰国经济就不可能走出衰退的困境,为了刺激内需,
泰国政府前不久通过了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份意向书。该意向书表示,要将
泰国1998年度~1999年度的预算赤字由目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提高
到6%。泰国希望借此刺激国内市场需求,提高消费,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复苏。
泰国政府还在3月30日通过了总资金为1300亿泰铢的刺激内需一揽子方案。
方案规定,实施大面积的减税措施,其中包括将增值税由10%降到7%,将汽
油税由7.5%降到5%;将年收入10万泰铢的个人所得税税率由5%降到3
%,同时,免征年收入少于5万泰铁的人的税收;减免年营业额为60万泰铁~
120万泰铁的企业1.5%的增值税。单是减税一项将使泰国政府减少770
亿泰铢的税收收入,可见泰国政府刺激内需决心之大。另外,为刺激内需,泰国
商业银行还下调了利率。
其次,促进出口。出口一直是泰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它占泰国国内生
产总值的40%,泰国政府希望出口能带动经济在今年走出谷底,已把今年出口
增长率确定为4%,并于最近开始实施新的促进出口贸易措施。泰国政府鼓励中
小型出口公司去开辟新的市场,像中东、非洲、拉丁美洲,而不是到已经饱和的
美国、东南亚和欧洲市场,政府将采取筹资、税收等手段帮助出口商深入到世界
各地。
至于未来的泰国经济走势如何,韩锋认为,尽管泰国经济渐露复苏曙光,但
是复苏的障碍依然很多。泰国经济衰退触底反弹,只意味着泰国经济不再恶化,
真正的复苏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泰国经济的彻底好转既取决于泰国的经济调整,
特别是金融改革能否成功,也取决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尤其是美国经济
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当记者问到,事隔两年再回过头来看泰国金融危机以及后来引发的东南亚乃
至俄罗斯、巴西的金融危机,可以清晰地看到,除了这些国家经济本身的原因以
外,国际投机资本的狙击也是造成这些国家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那么,一
个国家在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如何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呢?
韩锋认为,大量短期游资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剧烈冲击确实是造成此次
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为此,一个国家在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至少有两方
面应引以为鉴。 一是发展中国家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必须
要有一个过程。如果一个国家尚未对自己本国的金融体系进行有效的调整,建立
起风险防范机制,就实行资本自由流动,必然隐藏着非常大的风险。
二是应尽量减少本国经济发展中的泡沫现象。经济高质量的增长是建立在公
正、透明的竞争环境基础上的,它要求有健全的经济主体和金融机构。世界上一
些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固然迅速,但金融及经济法规尚不完善,在经济和
金融运作方面也缺乏规范性,从而给投机行为带来可乘之机。
韩锋说,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吸收外
资采取了审慎的态度,不再过分重视投资于证券,房地产等“热钱”,避免对短
期游资的过分依赖,而是把重点放在吸引直接投资上,鼓励外商投资于基础设施
等项目。还有,许多国家都意识到要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增加对高
等教育、高科技发展的投资。因此,把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置于吸引外资的优先
地位。
韩锋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任何地区性的金融动荡都必
将引起世界其他地区不同程度的反应,因此,克服金融动荡,防止资本市场受到
冲击,不仅仅只是几个发展中国家的心声,也应该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共同愿望
与行动。 (a990709004031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