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金融动荡引发的根源剖析 日期:1999-07-08
【新税网北京07/08/99信息】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体系越发
表现出较明显的不稳定征兆,这突出地表现在1982年爆发的拉美国家债务危机和
同期在美国爆发的以储贷协会和大量银行倒闭为特征的金融中介危机上。进入90
年代,在全球金融自由化、一体化、证券化、衍生化的浪潮中,这种不稳定的趋
势逐年加剧,1992年欧洲货币体系中的“英镑里拉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
机以及1997年以来的亚洲金融危机都是很好的例证。以往人们对金融动荡的思考
主要集中于危机发生国自身的经济问题上。然而自亚洲金融危机后半段以来,特
别是近来爆发在俄罗斯和巴西等国的金融危机促使人们将思考的重点转向整个国
际金融体系,有关改革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日炽。
认识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动荡加剧的根源是分析国际金融体系问题的一个出发
点。无论是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还是1997年泰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初,西方经
济学家总是首先将眼光瞄准了这些国家自身存在的经济问题,比如过度消费、过
度借贷、脆弱的国内金融体系、政府干预引发的激励结构扭曲、亲情资本主义(
cronycapitalism)等等。但是至少有两点情况说明这种解释不完全,一是直到亚
洲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资本在泰国等国还是呈净流入的态势,另一点是世界上几
家著名的资信评级机构事前都没有降低有关国家资信等级的举动,足见亚洲金融
危机爆发的突然性。这种突发性与“经济恶化论”是有矛盾的。于是更多的经济
学家开始倾向于从市场角度解释这场危机,提出了自实现式危机(self-fulfillingc
rise s)、传染效应(contagioneffect)、蜂拥行为(herdingbehav-ior)等模型
来解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的机制。从目前金融动荡的广度与深度来看,光
用部分国家经济基本面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来解释显然不够,更重要的原因在于“
市场”的巨大力量正在“撕裂”一些有“伤口”的国家(甚至包括一些几乎没有
问题的国家)。
我们应当在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大环境之下认识“市场”这股巨大的力量。
当前国际金融体系主要的问题在于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的国际货币和对大规模的
国际资本流动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美元目前在国际储备、国际贸易、国际信贷
中的比重分别约达3/5、2/3和3/4,而美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只不
过在1/5左右。这不仅使美国享受了巨大的“ 铸币税”的好处,而且使其它国家
在国际收支的调节上处于很不公平的地位。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
国际金融组织又为美国等所控制,更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在危机时获得援助的不平
等性。事实上在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之初,美国的态度与1994年爆发墨西哥金融
危机时是有明显差别的,这也是导致IMF援助缓慢、致使危机得以迅速蔓延的一
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美国积极倡导的金融自由化和一体化主张的一个出发点在于维护美元
和美国金融业在国际金融中的主导地位。通过金融的纽带,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
影响力越来越大,美国经济的一举一动随时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造成其它国家的
金融波动,这一点对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尤为不利。美元的膨胀和
金融自由化、证券化、衍生化一起使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游资规模迅速膨胀到7万
亿美元以上,而在自由放任思想主导下的国际金融体系对这股高流动性、超国家
的金融力量基本上没有相应的监管机制。因此,大规模的国际游资得以在国际金
融市场上横冲直撞,不但大大加深国际金融动荡的严重程度,而且从LTCM(长
期资本管理基金)事件来看,其自身可能也孕育着很大的危机。这些因素是造成
当前国际金融动荡加剧的主要根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