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缓解亚洲通缩压力 扩大内需是“良药” 日期:1999-09-21
【新税网北京09/21/99信息】 随着地区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亚洲国
家消费者的信心近来有所增强,消费指数开始呈上升趋势,但是亚洲的通货紧缩
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专家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继续采取扩大内需的政
策仍是有关国家缓解通货紧缩压力、刺激经济增长的"良药"。
最近,亚洲的房地产、旅游、制造业都出现了复苏迹象。日本、东南亚国家
和韩国的消费需求开始上升。但是,消费需求的上升由于缺乏广泛的基础,仍难
达到有效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在日本,消费者持币待购问题还比较严重,消费
增长微弱。在泰国,6月份的汽车销售量虽然比去年同期上升了87%,但实际
销售量仍不到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一半。在新加坡,今年上半年的电子产品销售价
平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2%。越南的消费品价格已出现连续6个月下降。
亚洲的通货紧缩问题可以说是金融危机的产物。两年前金融危机爆发后,部
分亚洲国家货币的大幅贬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急剧下滑。而企业生产严重过剩和
人们在经济萧条中紧缩开支,又加剧了通货紧缩。亚洲开发银行日前发表报告说,
除日本外,新加坡、韩国、越南和泰国等目前还存在通缩压力,菲律宾、马来西
亚、印尼等国的私人消费增长十分缓慢,远远低于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为此,
亚行呼吁有关国家继续执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特别是通过扩大内需消除通缩问
题对经济复苏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亚洲国家前阶段为攻克通货紧缩难关已经
做出了巨大努力。其中通过扩大预算赤字开支,刺激内需是亚洲国家普遍采取的
措施。这一措施已促使亚洲国家的消费指数有所上升。另外,有关国家还积极通
过降低利率、促进银行贷款、刺激个人消费。过去一年里,东南亚国家和韩国的
短期利率平均下调了7.3个百分点。亚洲的一些企业目前正在寻求对策,解决
产品价格的下跌问题。但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特别是在一些国家经济结构的调
整过程中,贫困人口增加、失业率过高、人们对未来收入增长预期的下降和支出
预期上升等因素,仍在制约着消费市场的发展。消费市场的持续低迷使一些亚洲
国家的生产过剩问题仍相当严重。有些企业已被迫缩小生产经营规模,裁减员工,
以维持生存。有些企业因产品积压过多、资不抵债而宣告破产。
有关专家指出,在无力消化过剩产品和无法利用闲置生产力的情况下,有关
国家可以淘汰那些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但他们认
为,当前亚洲国家缓解通缩压力最有效的途径还是努力刺激国内市场需求,这是
解决这一问题一剂"良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