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个人储蓄账户旨在改变居民储蓄观念 日期:1999-09-16
【新税网北京09/16/99信息】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社会保障制度较
为健全的英国,人们对如何使有限的资本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的意识体现在经济
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存钱拿利息"被认为是最无经济头脑之举。于是,
在英国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奇特的社会现象:人们收入颇丰,但手头拮据。
据英国国内税收局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在英国5900万人口中,
半数以上的人储蓄不足200英镑(约合320美元),约有1/4的人从不存
钱。这对人均年收入约达2万英镑的英国人来说,委实称得上"能挣会花"。在记
者结识的一些英国朋友中,大多都过着"挣了就花"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一般三口
之家的中等收入者,在缴纳所得税后,除去日常生活开销、按月支付住房抵押贷
款利息和购买医疗和养老保险外,基本所剩无几。现年32岁、热情开朗的安德
鲁是记者在英国外交部组织的一次集体采访活动中结识的英国同行,1989年
从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毕业后的头两年曾在金融城的一家投资银行供职,后考入联
合新闻社任金融记者至今。他戏称自己已属"白领阶层";3年前靠银行的抵押贷
款买了住房,有了一辆与其职业和身份颇为相称的"宝马"轿车。但安德鲁坦诚地
对记者说,由于他身无积蓄目前尚无条件结婚。更有甚者,逢休假季节还常免不
了要向父母"借钱"……收入丰厚者的日子当然要比安德鲁好过得多,不至于外出
休假还要向父母"借钱"。但由于英国人很少有存钱的习惯,薪金的节余和企业的
分红通常多用来购买证券和股票,现金存银行者寥寥无几,因而,遇到突然身患
重病,亲朋好友的聚会,或举家外出度假需要大笔开支时,"捉襟见肘"者也不乏
其人。
针对上述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本届工党政府于今年4月提出了一个为期1
0年旨在鼓励储蓄,以备不测之用的"个人储蓄账户"新方案。该方案规定,凡居
住在英国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可用其所持有的证券、股票、个人保险和现金
每年购买5000英镑"个人储蓄账户"。储蓄者除了享有全额免税权外,储蓄的
头5年还可享受分红所得的10%的免税权。英国国内税收局局长帕特里夏·休
伊特说:"平时不储蓄一旦遇到不测的急需时将使自己处于无能为力的尴尬境地,
因而储蓄作为一种以防不测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个人储蓄账户"实施还不到半年,人们尚难预料它对改变英国人的储蓄
观念能起多大作用。但伦敦金融城一家投资银行的一位专家说:"虽然'个人储蓄
账户'绝不可能让你变得大富大贵起来,但它帮你摆脱了急需时'手拿帽子'站在他
人门口求人的狼狈相。仅就此而言,没有人会拒绝'个人储蓄账户'方案。" |
|
|
|
|